發明人誕辰登google首頁 醫師解析心臟繞道手術

日前7月12日Google首頁貼出Google Doodle的塗鴉,紀念心臟繞道手術發明人René Gerónimo的90年誕辰。何謂心臟繞道手術?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部主任兼心臟血管外科主任侯紹敏介紹,是利用患者本身的血管,由狹窄的末端連接至大動脈建立新的血管分流,適用心臟冠狀動脈堵塞嚴重的患者。常有患者畏懼該術不願治療,他呼籲,台灣手術成功率超過98%,一定要相信醫師診治。

冠狀動脈繞道手術 解決動脈狹窄之苦

侯紹敏說明,心臟需要大量血液供應養分,由許多冠狀動脈來負責,當冠狀動脈發生狹窄,影響血管截面積超過70%以上,會造成部分心肌的血流供應不足,產生胸悶、心絞痛等症狀。根據阻塞位置、嚴重度,例如狹窄區域過多、位置靠近左邊冠狀動脈出口、多重病變發生在三個主動脈系統中,即建議施行冠狀動脈繞道手術。

取血管避開狹窄處 手術分成這幾種

所謂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是利用患者本身的血管,由狹窄的末端連接至大動脈,侯紹敏解釋,「繞過狹窄處血管的後端,建立新的血管引流血液。」根據取用血管而有不同,腿部的大隱靜脈是全世界最常使用的血管,因其遠近端的管徑差距較小,埋藏在皮膚與脂肪之間的筋膜層較表淺,可用長度長,甚至可截成2-3段來連接多處患部。

另外,還可以從胸骨兩側的內胸(乳)動脈,游離分割接在冠狀血管上,他補充,「正好是動脈接動脈,效果比大隱靜脈還要好。」但是東方人身體比較瘦小,有時該動脈過細而血液供應不足,不一定可以施用。因此,大隱靜脈和內胸動脈合併使用,是最常見的手術策略。

第三種是利用手臂上的橈動脈,取一條不影響手臂血管;第四種則是取用胃網膜動脈,為日本醫師偏好,但屬於於非主流術式,「因需要開腹腔手術,且腸胃道血管受到姿勢、站立等因素影響,包含台灣各國都較少使用。」

台灣冠狀動脈繞道手術 成功率高

侯紹敏提到,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發展至今已50年,進步驚人,以台灣來說,有經驗的醫師執行該手術的死亡率應都低於2-3%,98%以上患者手術都很成功。但他強調,這類血管病變的患者通常有高血糖、血壓、血脂「三高」隱憂,加上年齡高、有抽菸不良習慣等,血管常有斑塊,「冠狀動脈繞道手術需在動脈中打孔、縫合和擠壓等,都會造成斑塊剝離,腦中風的風險,低於2-3%。」

此外,手術中常留下動脈縫合微小傷口,他比喻,「等同於在原子筆筆心切割細小傷口,再用比頭髮還細的線縫合,有時患者血壓太高,可能撕裂傷口,出現出血等併發症,需要再開胸止血。」不過台灣手術進步,這些機率都非常低,他稱絕對是世界等級。

傷口小不一定好 鼓勵患者接受治療

許多患者常抗拒冠狀動脈繞道手術,選擇使用心導管等手術,誤以為傷口小、恢復快。其實是一種誤會,某些情況反而風險更高。至於患者擔憂切開胸骨?侯紹敏強調,一些機器人手術雖然傷口較小,不過銜接多條血管時,透過一個小傷口執行如此精細手術有難度,手術時間比較長,加上機器手臂沒有手感回饋,目前大部分醫師都還不建議採用,必須謹慎考慮。

侯紹敏呼籲,畏懼手術是人之常情,但一定要相信醫師判斷,台灣冠狀動脈繞道手術達世界頂尖、執行風險最小,也可使用內視鏡等方式,減少取血管的傷口。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