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發型恐慌症 大腦結構檢查有助判定
壓力大的現代人,罹患心理疾病的機會增加,「恐慌症」便是其中之一;多數恐慌症患者會在二十歲左右第一次發作,症狀包括胸悶、胸口痛、心跳快、手腳冰冷、手腳麻、血壓升高等。但部分年紀更長的「晚發型恐慌症」患者,極容易被誤診為過度換氣症候群或者心臟方面疾病,而無法查出病因,造成病患困擾。
 
在過去,許多患者在恐慌症發作時,會掛急診看病,使用鎮定劑來控制恐慌病情,但這些患者往往只要停止使用鎮定劑,症狀便會復發,特別是晚發型恐慌症患者,更是難以確診,易和心肌梗塞、氣喘、中風、偏頭痛及腸胃炎等混淆,無法對症治療。
 
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腦影像研究室醫師賴建翰表示,目前臨床上並沒有針對這類患者的腦結構研究,台北慈院身心醫學科腦影像研究室針對此,於臨床上設計了相關研究,欲了解這些晚發型恐慌症患者是否有腦部灰質上的缺損。
 
研究結果日前已被國外重要的精神醫學期刊《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情感性疾患期刊)接受,在此項研究中發現,晚發性恐慌症實驗組於左眼下前額皮層、左下額葉皮層、左顳上迴、右島迴和一般正常人的對照組比較起來,大腦灰質體積有缺損,統計數據亦顯示出當缺損越多時,症狀表現越明顯。
 
賴醫師指出,期盼這項研究結果能協助更多的恐慌症患者找出病因,也提供一個腦部病因解釋的可能性,以避免患者受到親友懷疑只是裝病、心理有病或自己過於憂慮;希望藉此研究,讓患者可以更順利的向精神科求診,安排腦部檢查,及早使用正確藥物,縮短改善不舒服症狀的時間,找回正常生活。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