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娃娃也會成癮 醫:似成癮應治療

台灣夾娃娃機充斥於大街小巷,不管是皮卡丘或是Hello Kitty,投10元就可以試技術或運氣。對大多數人只是娛樂,卻有人抓到無法自拔。臺南市立安南醫院精神科主任張俊鴻指出,玩夾娃娃機也可能成癮,且成癮多共伴其他身心症,建議有疑慮民眾諮詢醫師。

沉迷夾娃娃 竟犯罪強奪

張俊鴻指出,新竹有位35歲林姓男子從事電梯維修業,沉迷娃娃機竟然玩到錢不夠,瞞著老婆辦理信用貸款,最後竟然犯下竊案,毀了原本穩定的工作和生活。

另一個案例,則是高雄從事板模工作的40歲張姓男子,也因為夾娃娃機花費過大,把2萬元薪水花完後,因為屢夾不到價值650元的藍芽喇叭,竟然用強力磁鐵去偷,遭店家報警依竊盜罪送辦。

夾娃娃機為什麼這麼吸引人?張俊鴻分析,在嬰兒心理研究中發現,新奇事物和明亮顏色都可以引發人們好奇與興趣。輕快音樂也可使心情愉快,增加衝動購物的機會。商業心理學很早就發現,撥放大聲的舞曲可以增加民眾衝動購物。

產生成癮的因素 與腦部回饋系統有關

張俊鴻進一步解釋,從腦科學角度,人腦有個俗稱快樂中樞的獎賞回饋系統。1953年的加拿大奧茲(James Olds)和米爾納(Peter Milner)在老鼠腦部插入電極,當老鼠壓到籠裡的桿子,就會刺激牠的大腦分泌多巴胺,產生愉悅感。研究發現,老鼠竟然不吃食物,寧願一直去壓桿子。

這些腦區主要包含了腹側被蓋區(VTA)、伏隔區(nucleus accumbens)、前額葉皮質。在傳統的成癮研究就發現古柯鹼、酒精、安非他命可以增加這些腦部區域的活性。新研究也指出,熱戀期(三個月內)、吃巧克力、幽默的笑話也會增加這些腦區活性。醫師推測,玩夾娃娃機也可能促發這個系統,使多巴胺大量分泌,產生愉悅感覺。

成癮無法自拔 醫籲身心科求診

成癮有三大特性,耐受,戒斷和失控。醫師說,新研究發現,某些行為也會成癮,例如玩夾娃娃機,可能越夾越大或越多的娃娃才覺得愉悅(耐受);不能玩的時候就坐立難安(戒斷);開始影響工作、上學,甚至把薪水花光(失控)。但張俊鴻強調,有這三大特性不代表就是成癮,建議還是要進一步評估。

張俊鴻指出,很多上癮者其實合併了其他身心症,例如64-90%青少年物質成癮,可能也有其他精神共病例如憂鬱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需一起治療,改善效果才會好。此外,成癮並非只有藥物治療,還有認知行為治療、學校團體治療、家庭團體治療、正念治療、治療性營隊等非藥物治療。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