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沒有肝病的美麗島 2025年消滅C肝

35年前,台灣新生兒全面接種B肝疫苗,帶原率從15%降至1%,從此台灣成為B肝防治典範。至於肝病另一心頭大患─C肝,衛福部2018年預計「2025年消滅C肝」,比世衛組織(WHO)2030年的目標更早。台灣肝臟研究學會會長高嘉宏強調,只要每年治療3萬人,該計畫有可行性。

C肝治療人數約40萬人 提高預防預算是投資

據估計,台灣C肝病毒抗體陽性者大約60-70萬人,而檢驗到病毒RNA者(須投藥治療)約40萬人,政府年年增加預算,今年更投入將近65億,其中約13億經費來自國家發展委員會,顯示根治C肝對台灣整體發展的重要性。

「肝病進展是三部曲『肝炎、肝硬化、肝癌』,不只影響健康,更可能造成國家生產力的損失,以及後續肝癌的高昂治療花費。」台灣肝病醫療策進會理事長、台大內科部主治醫師高嘉宏解釋,現行C肝藥物治療成功機率高達97%,因此提高預算防治肝炎,應視為一種長期投資。目前也在規劃C肝國家政策白皮書,提升預防層級。

2025年根治C肝 每年要治3萬人

2025年要將台灣C肝消滅可行嗎?高嘉宏強調,根據世衛指標,需治療現行8成患者,代表每年必須治療3萬名病人。「根據大型研究及社區流行病調查,得知目前C型肝炎大約有40萬人,臨床上發現目前接受治療的患者約有20萬,剩下20萬是在社區調查中發現,有些甚至不知道自己帶有C肝病毒,因此如何找到這些病人也成為防治的關鍵。」,

本土防治3策略 醫師直衝偏鄉看病

目前本土防治有3策略,包含精準公衛、治療連續性及在地化照護。高嘉宏說明,精準公衛利用7指標劃定高盛行區(符合4-5項指標),並優先篩檢,以台灣來說,雲嘉南地區C肝盛行率偏高。因為根據過往經驗,約有25%病人來自於高盛行區,從高盛行區開始篩檢,更容易快速找到患者。

治療連續性則是希望讓診斷、轉介治療、治癒,並透過篩檢尋找新病人的流程不間斷。醫師進一步指出,在地化照顧則根據不同地域,配合病人的屬性及醫療資源,有更多因地制宜的作法。他舉外展門診為例說明,「偏鄉地區病人看病不易,醫師直接進駐偏鄉衛生所提供超音波、抽血檢查等服務,同時也會考慮社區的文化、社群、疾病特徵發展在地化策略。」

死亡人數降6萬人 省390億醫療支出

高嘉宏強調,目前健保給付放寬,只要發現體內有C肝病毒就可以接受新藥物,符合國際潮流,不只治療病人也消除傳染源,因此治療也成為預防的重要措施。他說,目前預期成效為2040年肝炎患者剩約2萬人、肝硬化患者約3萬人、肝癌患者3萬人,整體肝病死亡則從13萬降至7萬人,省下約390億醫療支出。

為分享台灣肝炎聖戰經驗,高嘉宏日前在馬尼拉舉行的2019年亞太肝臟研究學會(APASL)年會上,發表專題報告。此外,APASL特別頒發3個獎項給在肝病領域中耕耘及具特殊表現的學者,其中有兩項都由台灣醫師奪得。高嘉宏獲頒第一屆Okuda-Omata傑出貢獻獎,台灣肝臟研究學會執行委員、高醫副院長莊萬龍則獲頒第一屆Sollano-Lesmana優秀導師獎,顯見台灣在肝病研究的重要地位。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