濫用止瀉劑 恐影響毒素排出

出現嚴重腹瀉時,千萬別自行亂服用止瀉劑。止瀉劑有多種類型,萬一吃錯,恐使療效減半。三軍總醫院臨床藥學部葉爵榮藥師表示,止瀉藥有腸道蠕動抑制劑、吸附劑及收斂性止瀉劑、黏膜保護劑等,通常會根據不同病症,給予合適的藥物。

腸道蠕動抑制劑 適合生理消化治療方式

食藥署邀請三軍總醫院臨床藥學部藥師葉爵榮介紹各種止瀉藥用法;他提醒,若治療甲狀腺亢進、 糖尿病導致消化系統神經病變、腸躁症以及急慢性胃腸功能紊亂等病症,可使用腸道蠕動抑制劑,能幫助抑制腸壁蠕動,延長道內容物滯留時間,減少水分及電解質流失,止瀉效果最強;葉爵榮藥師指出,因服用簡單且安全,是最適合生理消化作用的治療方式,但腎功能不良的患者,較不建議使用這類緩瀉劑。

收斂性止瀉劑 應空腹使用較佳

另外,吸附劑及收斂性止瀉劑,則因成分含有膠質的高嶺土,能吸收受損腸黏膜分泌過多的水分及有害物質,減緩腹瀉,建議病患應空腹使用,並與食物和其他藥物間隔2小時,但若為感染性腹瀉,因常伴隨發燒症狀,身體會藉由腹瀉排出體內部分毒素,因此不建議在急性期使用此止瀉劑。

用藥達3天仍未好轉 應盡快就醫檢查

至於黏膜保護劑,能幫助胃腸道黏膜形成保護層,但因會影響藥品與食品吸收,建議同樣得於空腹使用,並與食物和其他藥物間隔2小時;葉爵榮藥師呼籲,治療腹瀉的止瀉劑與治療便祕的緩瀉劑,雖名稱很像,但療效不同,且都屬於症狀治療藥物,病患應先詢問專業醫師與藥師再服用較佳,若用藥3天仍未舒緩症狀,則應立即就醫,避免延誤病情。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