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套疊症狀難辨 父母應提高警覺
腸套疊的好發期,通常為1歲前5至10個月大的嬰兒為主,致病原因仍不明;財團法人大里仁愛醫院小兒科主任劉芳青表示,腸套疊屬於兒科急症,突發的痙攣性腹痛且併有嘔吐、腹痛及解血便等都為典型症狀。

一名10月大的嬰兒,因精神很差,一直想睡覺,且胃口差,在接受一連串診斷後,才確定為腸套疊,經醫師用食鹽水灌腸治療後,隔天已漸漸康復。
 
劉醫師說,一般嬰兒特發性腸套疊的起點並沒有特殊的病灶,造成腸蠕動和收縮不協調的原因可能是病毒感染或是其他不明因素導致腸蠕動和收縮不協調,引發腸套疊;但因該個案較不典型,一天只有1到2次的發作且會焦慮不安,求診時因肚子痛就醫,多被誤認是腸胃炎、腹脹或便祕所引起,直到接受肛診檢查時,才發現有血性黏便,安排腹部超音波,才確定為腸套疊。
 
通常病患在發病後幾個小時,會出現粉紅色果膠樣大便,或作肛診有血性黏便,有時也會在腹部摸到類似香腸之質塊,臨床醫師的警覺性一定要高,否則延誤治療的黃金期,很容易引發像腸阻塞或壞死等的併發症;劉芳青提醒,腸套疊大多發生在春夏季節交接和初冬時期,父母一定要提高警覺,如發現異狀,應立即接受治療。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