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調查:逾7成RA病人未與醫師討論治療方案

超過9RA病人對疾病控制有目標

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簡稱RA)為慢性發炎的全身性疾病,罹病初期常有晨僵、關節紅腫熱痛等症狀,嚴重恐造成關節變形。病人需要透過長期治療以緩解疼痛、維持關節功能;醫療的進步也提升了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藥物成效,只要病人願意積極治療,病情可獲得不錯的改善。然而,根據一項跨國調查卻發現,9成3病人對疾病控制有目標,但卻有高達7成3病人未進一步醫醫生討論治療方案;未討論的原因包括談論病情、疼痛感不自在,或擔心會被認為是在抱怨。

財團法人風濕病基金會、台灣抗風濕病聯盟董事長蔡世滋表示,有些RA病人很認命,經過治療還有痛感,卻又不好意思說。事實上,醫師可以幫病人做檢驗、看報告,但疾病狀況病人自己是最了解的,所以病人的感受很重要,說出來就可進一步討論治療目標或是調整用藥選擇;因此,鼓勵大家有痛就要大聲說、有疑問就問出口,讓醫師幫病人調整到最好的治療狀態。

台灣「RA病友最想問」大公開 對「治療方案」興趣缺缺?

為更了解台灣RA病人,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友協會發起「RA病友最想問」票選;結果發現,前五名問題多圍繞如何長期穩定控制疾病,顯現病友與疾病和平共存、提高生活品質的期待,但與治療方案相關的問題如「治療選擇多,哪種適合我? 」、「一發作就痛到受不了,有藥可以改善嗎?」等,卻是排行榜後段班。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友協會執行長張玲瑗指出,很多病友會覺得治療方案已經被決定、所以沒有什麼好討論,其實,醫師是病友在治療路上的最佳夥伴,呼籲病友更主動開口與主治醫師討論治療方案。

掌握兩步驟 RA病友都可以Ready to Ask

執行長張玲瑗表示,Ready to Ask兩步驟的第一步要問自己,勇敢說出口,正視自己治療過程中的感受,例如疼痛未獲得緩解,或是其他副作用,不要隱忍,第二步要問醫師,醫定就幸福:反映自己在治療過程中的感受,訂定治療目標、討論合適治療選擇。

蔡世滋董事長說明,RA治療目標包括控制體內的發炎反應及緩解疼痛,目前治療選擇十分多元,約15年前台灣RA治療已邁入生物製劑時代,且近年加入小分子口服藥,通過健保給付4年來在台灣累積的臨床使用經驗多,治療效果佳,給藥的方式也一再進步,從針劑至口服藥,而口服藥也新推出一天一錠的新劑型,助病人治療達標更便利;而積極、持續穩定的達標治療相當重要,能使生活品質提高,其實不少病人都能恢復正常生活與工作。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