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寧療護≠折騰死 從傅達仁安樂死看善終

報導/黃慧玫 諮詢專家/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董事暨馬偕醫學院教授賴允亮、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董事長暨馬偕醫院婦科癌症學科主治醫師楊育正

罹患胰臟癌的知名體育主播傅達仁,不堪癌症末期痛苦,抵達安樂死合法化的瑞士,決定在眾人目光下執行醫護人員幫助下自殺,有「尊嚴」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在他終結痛苦的訴求下,再度挑起社會對「安樂死合法化」的敏感神經,也掀起大眾對死亡權的激辯。

由於近半年來媒體熱中報導傅達仁相關新聞,加上不久前,傅達仁在其粉絲專頁寫下,他因癌末疼痛服用嗎啡止痛的心聲:「我每日腹痛,喝四次嗎啡。喝少了,照痛!喝多了,站著都睡着、跌倒、嘔吐!安寧治療就是這樣折騰死!折騰一年,常有之事!請問!你是要選安樂死?還是折騰死?」言談中,似乎對於安寧照護有許多誤解,也引起許多人對安寧護療的反彈。

為防安寧護療被妖魔化,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針對此特別發表聲明表示,有效減緩癌症末期病人的疼痛,並提升其生活品質,是發展安寧療護的核心價值。而真正的安寧照顧是「當末期病人無法從治癒性的治療獲益時,給予病人疼痛控制及其他症狀的緩解,及心理、社會及靈性層面之照顧,協助病人及家屬獲得最佳的生活品質」。

安寧照顧基金會董事賴允亮強調,安寧照顧絕對不是只有嗎啡,世界衛生組織指出,90%的患者經由簡單的藥物,就能有效控制癌痛,而醫師用藥往往是從「最無侵入性」及「最簡單給藥時間」逐漸調整方式及劑量,其中,口服型、穿皮貼片劑型都是優先選擇的方式,進一步還有注射劑型、神經阻斷、電刺激或其他物理治療方式等,都可有效控制疼痛,即便是偶發的突破性疼痛,也能透過藥物和疼對策處理,讓生命末期仍保有一定的生活品質。

他指出,安寧療護是幫人解決痛苦,安樂死卻是因痛苦而解決生命的作法。安寧療護積極地、拚全力地維持尊嚴與照顧到最後一刻,強調在整個過程中,患者能夠與家人道謝、道歉、道愛、道別,而且讓自己心靈有所平安,才符合華人文化「善終善生」的精神,更是一項生命教育的功課!

安寧照顧基金會董事楊育正表示,這起事件讓人深刻體認,對於死亡,國人仍存在光譜兩端的迷思:一邊認為安寧療護是放棄、等死,卻期待以「被美化的安樂死」逃避疾病與痛苦。其實,過去即有研究指出,一旦獲得專業安寧照顧,改善疼痛的程度,讓原本主張安樂死的末期病人,最終有三成改變主意。

楊育正說,疾病所造成的是「全人痛苦」,即病人與家屬面臨死亡所經歷的強烈痛苦,涵蓋生理疼痛(症狀)、心理痛苦(如焦慮)、社會痛苦(如經濟問題)、靈性痛苦(如尋求人生的意義),四者相互影響,往往帶給末期病人不堪忍受的折磨。

而安寧療護是一種「全人」醫療,在病人生命末期以專業的醫療照護,解決病人身體、心理、社會、靈性不適,維持生活品質直到最後一刻,盡力協助病人善終、家屬善生。

而現今,世界各國莫不以「提供安寧療護服務」視為基本人權,也成為普世價值。2016年世界安寧日的主題,即是「活在疼痛與死於痛苦中:不應任令其發生」(Living and dying in Pain: It doesn’t have to happen),研究也證實,早期安寧介入,不但可有效改善症狀、提升生活品質,也可以使得生命延長。

賴允亮表示,目前的《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及即將上路的《病人自主權利法》,使台灣的安寧護療向來走在亞洲的前端,也因而在2015年全球死亡品質調查中名列世界第六、亞洲第一。

在法律保障下,健保幾乎已覆蓋所有末期病人的安寧給付,加上安寧療護體系所發展出來的安寧病房、共照、居家、社區安寧照顧,環環相扣,無論在醫院或回到社區,都能獲得安寧療護所提供的善終。

楊育正強調,《病人自主權利法》可以使生命終點照顧的臨床情況覆蓋面更為完整,過程、品質也期待隨之提升。此時討論安樂死的需要性和急迫性顯得相對緩和,社會大眾應對於安寧護療有更多的暸解、參與和共識,使其更為周延。

他由衷希望這個事件能喚醒整個社會關注生命終點的照顧品質,而不是僅以安樂死來解決問題,讓生命進入終端者能感受生命之意義。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