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移性頭頸癌 標靶藥物已納入健保給付

一名46歲男性有菸酒使用習慣,2017年初因舌部左側邊緣潰瘍經久不癒,經切片確診為鱗狀細胞癌(口腔癌),於成大醫院接受根治性手術切除。病理報告顯示腫瘤有淋巴結轉移併莢膜外侵犯,因此亦接受輔助性同步化學治療合併放射線治療,並定期於門診追蹤。半年後,病人左頸部再次出現腫塊且皮膚潰瘍無法癒合,經外科醫師切片,確診為口腔癌復發。經外科醫師與放射腫瘤科醫師評估,無法再次進行救援性手術或放射線治療,因此轉至腫瘤內科門診評估治療方式。

目前持續接受EPF處方治療

收治該名男性的成大醫院血液腫瘤科吳尚殷醫師表示,經討論疾病狀況與治療選擇後,病人決定開始接受姑息性化學治療,並申請健保標靶藥物使用。經6個星期的合併藥物治療(標靶藥物/順鉑/5-FU氟嘧啶;EPF處方),病人自覺腫塊帶來的不適症狀明顯改善,皮膚傷口亦較無分泌物,經電腦斷層評估也顯示腫瘤縮小達部分緩解,目前持續接受EPF處方的治療。病人出現典型標靶藥物帶來的皮疹副作用,經局部藥物塗抹後,症狀較改善,可持續接受計畫中的藥物治療。

治療預後與疾病分期有關

頭頸癌的治療方式與預後,與診斷時疾病的分期有關。吳尚殷醫師說,根據台灣癌症登記報告,有六成六的頭頸癌病人在診斷時已屬局部晚期的第III~IVB期,往往需要合併外科手術、放射線治療與化學治療才可達到疾病控制;和早期的第I~II期腫瘤,靠手術切除或根治性放射線治療即可達到良好的疾病控制不同。

健保給付大幅降低病患額外負擔

過往針對第III~IVB期此一病況的病人,會採用順鉑(P)這類標準的鉑金類藥物,加上抗代謝藥物中的5-FU(F),即PF處方,可提供一定的腫瘤控制機會,但效果仍不理想。吳尚殷醫師表示,因為分子生物學的進展,臨床前期研究發現同時給予上皮生長因子受體抑制劑(E)與順鉑,可以抑制腫瘤的生長。全民健保也於2017年1月1日起給付此藥物使用,大幅降低病患的額外負擔。

口腔黏膜篩檢可及早發現與治療

吳尚殷醫師也提醒,頭頸癌的主要危險因子是抽菸、飲酒、嚼檳榔。過去台灣的研究指出,同時有這三種習慣者,其罹患頭頸癌的風險是沒有這些因子的123倍。目前政府針對30歲以上有吸菸或嚼檳榔習慣的民眾,提供2年1次的口腔黏膜篩檢,期望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