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日本兒童精神科醫師、高敏感兒第一臨床醫師 長沼睦雄

多數媽媽第一次覺得「我的孩子會不會太敏感了?」通常都是因為孩子不太睡、拚命哭。雖然小孩夜哭是常有的事,但媽媽們常因此睡眠不足,累積過多疲勞而痛苦不堪。

▼抱在懷裡就不哭,也會乖乖地睡覺,但是只要一放回床上,就立刻嚎啕大哭,最後沒辦法,只好抱著他一起睡。

▼每次哭都要哭個一小時,真的很煩,最後總會忍不住大聲罵他,然後我又會後悔。好羨慕那些說「我小孩好好帶,只有不舒服時才會哭」的媽媽喔,上天太不公平了。

比起不會夜哭的孩子,會夜哭的孩子應該比較敏感,只是這樣的表現是因為哪方面的問題,必須從各種角度去思考才有辦法知道。

嬰兒會哭,是因為有某些狀況讓他焦慮、不舒服,所以不妨先想成孩子確實擁有某種程度的敏感,再去做一些嘗試變化,從中找出怎麼做才能減緩他的焦慮。例如避免某種聲音、不要讓刺眼光線照過來、將衣服和寢具換成觸感比較好的材質等等,時間久了自然能漸漸明白自己的孩子,對什麼事容易產生反應。

一旦想著「我的小孩好難帶」、「好難照顧」,思緒自然會朝這個方向發展,進而感嘆「又來了」、「到底要我怎麼做你才不哭?」、「饒了我好不好」。當累積過多疲勞時,心情上當然會有壓力,此時不妨打開窗戶,呼吸新鮮空氣,等待心情平復後再告訴孩子「別擔心,媽媽會一直陪著你」、「不用怕、不要哭」,站在孩子的立場來面對他們。

提出高敏感族與高敏感兒的艾融博士,在她的著作《The Highly Sensitive Child》裡提到,不僅自己是高敏感族,她的兒子也是高敏感兒,所以晚上常常夜哭不睡,讓她非常困擾,後來她想到一個方法—為兒子特製一個小帳篷。

只要進入這個帳篷裡,就不會聽見外面的雜音,也不會有刺眼的光線,蓋在身上的棉被有固定的圖案,而且不論到哪裡去,一定會讓她兒子帶著這個帳篷,結果她兒子果然到哪兒都能安穩入睡。簡單地說,她為兒子準備了一個隨時都能感覺「這裡很安全」、「這裡沒問題」的地方。據說她兒子在滿三歲睡一般床之前,一直很依賴這個帳篷。

有趣的是,在她兒子上大學後開始設計自己的家時,據說他在房間裡擺了睡覺專用的帳篷,或許對他來說,帳篷已成為一個可以安穩舒眠的堡壘。

如何消除孩子的過度恐懼?

TIPS:設法讓孩子知道「原來這沒什麼」

▼幼兒園小朋友都很喜歡的電視節目,我家孩子卻說「好恐怖、快關掉」,晚上睡覺時,也會突然大哭。一個男生卻這麼膽小,我很擔心他以後上小學該怎麼辦。

▼去遊樂園時,一直喊「好可怕」,沒有一項遊樂設施敢玩,結果什麼也沒玩就回家了。因為我知道他連公園裡的遊樂器材都不敢玩,所以心裡很清楚,但孩子的爸是第一次看到,整個人很震驚。

當父母對高敏感兒不是很了解時,往往只會看到孩子膽小、害怕的情緒面,因此認為是孩子的個性造成,但這其實是感覺的問題。當神經產生過敏反應時,最困擾的其實是當事人自己,這一點大家一定要有所理解。

由於高敏感兒會對刺激過度感受,因此很有可能是過去曾經看過或聽過、感受過的可怕經驗,成為記憶留在腦海裡。如今再度閃過,才會出現誇張的反應。

幼兒的夜哭也是一樣,敏感的孩子會在半夜突然大哭,有可能是因為對當時的外在狀況產生反應,也有可能是因為內在的恐懼感又突然來襲。敏感的人當中,有些人還擁有容易產生超感覺的體質,據說會畏懼看不見的東西同時產生反應,這是我調查約五百名孩童的過度敏感資料後得出的結果。

面對會因各種事物而畏懼的孩子時,不能責備他「這有什麼好怕的,真是膽小鬼」,或否定孩子「你這樣怎麼行」,應該表示你非常理解他之所以畏懼的狀況,設法安撫他的心。嚴厲的言詞與大聲責備,只會加深孩子的恐懼,讓孩子更加害怕,一定要輕柔平靜地對孩子說話。

焦慮情緒持續過久,只會帶來更大的焦慮,陷入「過度激動」,讓恐懼也變成一種焦慮。與其事後努力克服焦慮感,不如事前設法預防還比較簡單。此時應教導孩子「其實是因為這樣∼」,並告訴孩子「這次沒辦法,那就下次再試吧」,接受孩子的焦慮,同時對孩子說「那一次很開心吧」,幫助孩子回想起好的記憶。只要孩子學會利用這種預防對策來轉換焦慮,自然能將焦慮情緒透過圖畫、顏色、數字、語言、臉部表情等方式表現出來。

通常會懼怕遊樂園的孩子,大概都有重力不安全感的問題,才會對速度、搖晃、轉圈產生強烈抗拒,所以爸爸媽媽若能陪孩子一起玩,就能給孩子安全感。「一點也不可怕,而且還很好玩」,若能讓孩子留下這樣的好印象,那就大成功了,就算當天只玩了這一項就回家也沒關係。當孩子不再有害怕的感覺,開始轉為「並不可怕」的安心感,甚至出現「原來這也沒什麼」、「我已經克服」的自信心、更感到開心時,自然會出現「還想再去」、「下次我要玩別的」,慢慢改變自己的想法。 

每五人中就有一人具敏感特質

高敏感族和高敏感兒既不是疾病也不是障礙,是當事人天生具有的特質。假設一個班級裡有三十名學生的話,表示其中有五、六人是高敏感兒,其實不算少數。但我們身處的社會通常會以其他八成的多數人為主,所以對過度敏感的人來說,往往不容易適應,也會過得很辛苦。即使五人中就有一人的比率並不小,但可惜社會對高敏感族的理解度還很低。

如果媽媽本身也是高敏感族,或許比較容易察覺「啊、這孩子好像也是敏感型」,但若媽媽不是高敏感族,自然很難理解為什麼自己的孩子會有這種反應,甚至有可能以為自己的孩子「很難養」、「很難搞」、「很任性」。

不僅如此,許多高敏感兒甚至會敏感地感應到周遭人的情緒,反而自責「自己沒能回應媽媽的期待」,導致這樣的孩子內心會更痛苦。例如我看過很多,被大家稱讚「你是個好孩子」的小孩,在長期壓抑自己情緒的情況下身心失衡,結果身體狀況出問題、逃避上學,甚至出現「自己不再是自己」的意識解離症狀。為了避免孩子將天生過度敏感的特質當作壞事而煩惱,一定要多注意孩子們的成長環境。

若能從孩子還小時,就用適當態度面對他們的敏感,自然能避免孩子因此產生負面情緒,畢竟孩子天生就比成人纖細,要讓這個特質變成優點或是缺點,完全看孩子的成長過程。

提出「高敏感」一詞的艾融博士就曾說過:「與其長大成人後再去療慰過去的傷痕,不如趁孩子還小時就想辦法預防問題發生,而這樣的方法勢必簡單許多」。所以周遭的大人有必要儘早察覺,並接受這種特質是「孩子的特色」。事實上,有很多人因為活用這種豐富纖細的敏銳度,在社會上有活躍表現,在在顯示只要好好發展這項特質,就能將它變成人生的大優點。

究竟是該將天生比人敏感的特質看成正向能力並且樂在其中,還是把它當作導致生活痛苦的元凶而苦惱不已,成長環境絕對有莫大的影響力,這一點不僅艾融博士提及過,我自己也從臨床經驗得到驗證。

作者簡介

長沼睦雄 

1956年出生,山梨縣人,北海道大學醫學系畢業。研習腦外科後,轉攻神經內科,並取得日本神經學會認定的醫師資格。於北海道大學研究所致力神經生化學基礎研究後,轉向障礙兒童醫療領域,之後在道立札幌療育中心擔任十四年的兒童精神科醫師,並從2000年開始研究HSP,2008年時赴任道立綠丘醫院精神科醫師,提供兒童與成人診療服務。2016年開設十勝mutsumino醫院,專門診斷及治療發展障礙、發展性創傷障礙、解離性障礙等疾患,專注在大腦、心靈、身體的綜合性醫療。
中文譯作有《解憂處方箋  日本心理名醫談壓力的洞察與釋放》(台灣東販)。

譯者

蕭雲菁
台北市人,日本國立御茶水女子大學兒童心理學系學士,臨床心理學系碩士。居住日本東京九年期間,經歷過皇太子結婚、神戶大地震、地下鐵沙林事件等日本史上重要大事,足跡踏遍日本,北至北海道、南至沖繩,度過非常充實的旅日生活。曾任日商金融公司總合企劃部課長等職,於金融業服務近十年。
現從事專職中日文雙向口筆譯工作,並任教於中國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資深日語講師、社區大學及中央銀行日語講師等。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