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肝病毒表面抗原定量檢測 有效制定患者個人化療程

「亞太肝臟研究學會」(APASL)於1978年在新加坡成立,為醫學界研討交流,以促進肝臟疾病防治為導向之重要國際組織,今年,第22屆年度亞太肝臟醫學會於台灣舉辦,集結了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共同討論針對在亞洲地區高盛行率且肝癌主因的慢性B型肝炎,提出最新疾病管理趨勢。

在今年的亞太肝臟研究學會年度會議中,一項提供慢性B肝患者最新檢測受到熱烈討論!最新B肝病毒表面抗原定量檢測可與HBV DNA檢測合併使用,幫助醫師提供慢性B型肝炎患者個人化醫療的治療及監測,此檢測可測量病人血液中表面抗原(B型肝炎病毒表面蛋白)數量。

亞太肝臟研究學會會長、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所長 高嘉宏醫師指出:「『B肝病毒表面抗原定量檢測』是一種簡單、有效的檢驗方式,可以測出身體自體免疫系統對抗B型肝炎病毒的程度,是慢性B型肝炎防治的重要進展,可幫助醫師檢測、評估患者對於長效型干擾素治療的反應,以提早預測治療的成功率,這項新的檢測也可幫助我們對患者的病情更快的作出反應,進而降低病情惡化的機率,這一點特別重要,因研究指出三位中有一位對於長效型干擾素治療有良好反應。」

高嘉宏醫師談到:「 B型肝炎病毒的傳染性是愛滋病毒(HIV)的50-100倍,B型肝炎是台灣重要的慢性病問題,盛行率高達20%。」B型肝炎病毒在全球有將近1/3人口感染,約3億五千萬人、全球人口的5%正受慢性B型肝炎之苦;過去在台灣有超過90%的成人曾感染B型肝炎病毒,如不及時治療,B型肝炎病毒可導致肝硬化及肝癌!

中央研究院院士、長庚大學醫學院內科教授 廖運範醫師也說明:「多數的B型肝炎患者,因初期疾病並沒有任何症狀,導致就醫時通常已演變為肝硬化等嚴重問題而危及性命。」B肝病毒檢測醫學的進展為慢性B型肝炎的管理關鍵,從初期的診斷到療程中的持續監測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

亞太肝臟研究學會公布最新B肝治療指引時,強調慢性B肝病毒檢測以及和持續病毒監控在疾病管理中的重要性。隨著對B肝自然病史的瞭解愈多,科家學發現了越來越多與慢性B型肝炎疾病管理相關的重要預測因子,其中包含B肝病毒表面抗原的病毒量。

廖運範醫師說:「APASL最新B肝管理治療指引強烈建議醫師,把檢測及監控纳入為慢性B肝患者作疾病管理及療程規劃的一環。在進行藥物治療前,完整的評估與諮詢是必要的,評估項目可包括B肝病毒表面抗原定量檢測。」

廖醫師補充說明:「值得注意的是,B肝病毒表面抗原定量檢測與HBV DNA檢測兩者存在不同且互補的作用,兩個檢測的合併使用,才能幫助醫師提供慢性B型肝炎患者個人化的療程。 」近幾年有越來越多的資料顯示,慢性B型肝炎病患的表面抗原病毒量與控制B肝病毒感染間接相關,表面抗原病毒量越低,疾病感染控制的越好。

除了監測病患治療反應外,B肝病毒表面抗原病毒數值合併HBV DNA數值,可用來分辨非活躍與活躍反應帶原者,清楚定義哪些患者不需要治療及哪些需要頻繁的監測。再者,當合併B肝病毒表面抗原病毒數值和HBV DNA數值可有效幫助醫師預測疾病惡化為肝癌的風險率。高嘉宏醫師進一步指出:「新的『B肝病毒表面抗原定量檢驗』即將在台上市,這對B型肝炎病患的治療管理來說是一項重要的里程碑。」

新一代的『B肝病毒表面抗原定量檢測』能夠提供更準確的數據優化臨床決策,除了自動化運行外,還具備線性範圍寬的特點,涵蓋了臨床決策所需的表面抗原病毒量水平範圍,更高的精準度將誤差風險降至最低,且大大減少重覆檢驗的需要。高醫師補充:「 新表面抗原定量檢驗方式報告檢測的結果,合乎WHO第二國際標準IU/Ml單位,為重要的臨床決策提供可靠的參考。」

全球每年有上百萬的人口受B型肝炎影響,藉由準確的B肝病毒檢測輔助治療,為慢性B型肝炎患者量身制訂專屬療程,除了將大幅提升這些B肝患者的健康,也是B型肝癌個人化醫療的重要里程碑。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