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心肌梗塞

69歲邱先生日前突然發生嚴重胸悶,合併冒冷汗,ㄧ小時後不僅症狀加劇,更出現呼吸困難情形,由家人送至急診室。據家屬表示,患者本身患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時間長達20年。經緊急進行氣球擴張術,並完成心導管治療後,驚險撿回一命。

一年前邱先生經心導管檢查發現,冠狀動脈有嚴重狹窄,曾做支架治療。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為張先生做心電圖檢查發現,部份導極呈現ST波段變化,抽血心臟酵素異常升高,診斷為急性心肌梗塞。

當時,除了給予抗血小板、抗血栓藥物以外,因氧氣濃度ㄧ路下滑,緊急插管輔以呼吸器治療呼吸衰竭,隨即進行緊急心導管檢查,發現冠狀動脈左前降支近端幾乎完全阻塞,之前置放的支架內也有一處80%以上的血管狹窄,於是在2處冠狀動脈狹窄處進行氣球擴張術,並在左前降支近端最嚴重狹窄處置放了支架,心導管治療順利完成,轉往加護病房。

不料30分鐘後,病患突然出現心室頻脈,隨即心跳停止,經10分鐘心肺復甦術急救搶回ㄧ命,於是再次進行心導管檢查,發現冠狀動脈的左前降支新置放支架內急性血栓造成血管完全阻塞,馬上使用抗血栓針劑治療,配合氣球擴張術,順利打通冠狀動脈,並以主動脈氣球幫浦來治療嚴重心因性休克,配合利尿劑等藥物治療肺水腫。之後病情逐漸改善,邱先生很幸運地,在沒有任何腦部缺氧損傷情況下順利出院。

《甚麼是心肌梗塞?心肌梗塞的原因、症狀及危險性?》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心臟內科主任李政祐指出,急性心肌梗塞是冠狀動脈心臟急症中最嚴重的疾病,造成急性心肌梗塞最大元兇首推冠狀動脈粥狀硬化。

心肌梗塞的定義是心肌細胞因其供應氧氣及營養的冠狀動脈完全阻塞(或幾近完全阻塞),在短時間內(20至30分鐘)造成心肌細胞壞死,後續的嚴重併發症包括心律不整及心臟衰竭。

冠狀動脈心臟急症的危險因子包括:抽菸、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據李政祐觀察其中以抽菸及糖尿病為甚。

而急性心肌梗塞的典型症狀包括明顯胸悶、盜汗、呼吸困難。但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卻不ㄧ定有明顯典型症狀。

研究顯示早在青年期時期,心血管就已經產生動脈硬化,甚至有斑塊形成,這與遺傳、飲食習慣等等有關,若加上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肥胖、抽菸等危險因子的累積,就可能造成血管壁脂質堆積、發炎反應等等。若冠狀動脈斑塊破裂就會迅速造成斑塊內容物與血液直接接觸,引起血小板活化,血液凝固連鎖反應,形成血栓而造成冠狀動脈阻塞。

《心肌梗塞的治療方式》

李政祐表示,萬一發生急性胸痛,尤其懷疑急性心肌梗塞,應迅速就醫。統計數據顯示,急性心肌梗塞死亡者有一半發生在頭一小時內,死因以發生惡性心律不整最常見。治療急性心肌梗塞分秒必爭,愈早打通阻塞血管以救回瀕臨壞死心肌,減少心臟受損範圍最為重要。

除了口服抗血小板藥物外,目前打通冠狀動脈的方式有2種:注射血栓溶解劑或心導管術(以高壓氣球及血管支架來維持血管暢通)。此兩種治療方式各有優缺點,需要心臟科醫師專業判斷。

近幾年來,心導管術的進步,讓急性心肌梗塞治療一躍千里,急性心肌梗塞住院死亡率,從過去20年的15-20%降低至5-10%,只是從急性發作的頭一個小時內,死亡率降幅有限,所以如何正確認識心肌梗塞並且宣導防治,減少延誤就醫,的確是當務之急。

《是否打通血管或放置支架後就不會再出問題,就像嬰兒新生血管一般,甚至不需吃藥?》

許多病患以為心臟血管放置支架後,就可以高枕無憂,從此不需吃藥,甚至可以照常抽菸及大魚大肉,李政祐說,那就大錯特錯了!

他解釋,心血管病變是全身性的疾病,其實不只冠狀動脈,往往其他處動脈血管病變也在進展中,就連放置支架處及他處冠狀動脈,也都容易發生病變或再狹窄,病人必須服用雙重抗血小板藥物達一定時間,這段期間之內絕對不能冒然隨意停藥,以免發生栓塞的不良事件。

要預防再度發生心血管事件,不只要戒除不良習慣(例如抽菸、酗酒、攝取高鹽、高油脂、高熱量食物),更要配合醫囑,認真服藥,包括阿斯匹靈(aspirin),保栓通(clopidogrel),適他丁(statin),血管張力素抑制劑(RASS blockade),乙型阻斷劑 (beta-blocker)等等,都累積了相當實證醫學證據,心肌梗塞病人長期使用可以降低心血管事件再發生率及維護心臟功能等等優點,須與醫師配合使用。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