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顱內支架技術 大幅降低2/3中風再發生率


中華民國神經放射線醫學會表示,「腦中風」是國人第三大死因,腦中風患者約80%屬於缺血性中風,其中因顱內動脈狹窄而導致中風的比例將近3成,是西方人的3倍。過去這類病患即使以抗血栓藥物控制,每年中風再發生率仍高達18%;對中風患者來說,等於面臨一顆不定時炸彈。為有效降低顱內動脈狹窄的中風危險,過去已有神經放射線科醫師開始利用心臟冠狀動脈支架進行治療,雖然治療成功會有不錯療效,但這類手術本身也具有相當的風險;台北榮總的統計顯示,以冠狀動脈支架治療的顱內動脈狹窄,重大手術併發症為9.7%。2011年底,衛生署終於核准引進最新的顱內動脈專用支架治療技術,國外臨床經驗也證實,此一技術可將顱內動脈支架的重大手術風險大幅降低一半以上,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也比藥物治療更佳,國內廣大中風患者預計可因此受惠。

神經放射線醫學會秘書長張豐基醫師指出,此一技術經過7年國際臨床使用經驗,手術成功率高達95%,大幅降低缺血性中風的每年再發生率。不僅如此,顱內專用支架是採用鎳鈦合金材質製成的自張式支架,在術後會隨著人體體溫緩慢擴張至理想的範圍,不會像冠狀動脈支架因瞬間張力而增加血管傷害風險,也能避免冠狀動脈氣球支架可能阻塞病灶附近小血管的情形,降低術後併發症的發生。

根據台北榮總的長期追蹤與觀察,成功使用支架治療顱內動脈狹窄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優於僅靠藥物控制的患者。神經放射線醫學會總結國內專科醫師的治療經驗,建議顱內缺血性中風的患者,如果腦血管狹窄程度超過70%,服藥後仍有腦缺血症狀或曾輕微中風的話,可請神經放射線及神經內科專科醫師進行評估,以決定是否進行支架置放手術。顱內專用支架健保申請中,目前需自費。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