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卡介苗延後接種時程

一旦抵抗力弱的嬰幼兒受到結核桿菌的感染,容易導致肺外結核症狀,嚴重者甚至危及性命,這就是每個寶寶都需要接種卡介苗的主因。然而,近年來因發現有接種卡介苗而罹患骨髓炎的情形,促使衛福部在多方考量下,將卡介苗建議接種時程從「出生24小時」,延後至「5~8個月」,以期望能降低可能的傷害、提高預防效果。

文/郭盈秀 採訪諮詢/馬偕兒童醫院兒童醫務部主任邱南昌

【小檔案】卡介苗BCG 

主要目的:預防結核桿菌的感染。

疫苗種類:活性減毒疫苗。

接種時間:出生滿5~8個月,最遲1歲內。

接種方式:皮內注射。

施打部位:左上臂三角肌中點。

可能副作用:注射部位膿瘍、左側腋下淋巴結腫大、骨髓炎、瀰漫性感染等。

照護小叮嚀:避免摩擦、搔抓,保持接種位置的清潔與乾燥即可。

2影響‧結核桿菌對嬰幼兒傷害大

@內:在台灣,多數民眾對於結核病的認識,仍以「肺結核」為主。馬偕兒童醫院兒童醫務部主任邱南昌表示,結核病的病原為「結核分枝桿菌」,其可能侵犯人體任何部位而發病。除了易侵犯肺部之外,還可能造成「肺外結核」的症狀。

肺結核

肺結核俗稱「肺癆」,大部分較容易發生在成人身上。他表示,曾有相關研究指出,若成人受到結核桿菌的感染,約95%是屬於此類症狀。肺結核患者的病情進展較緩慢,若未發覺及接受適當治療,可能成為潛在帶原者,將來發病會傷害自己或傳染給他人。

肺外結核

除了侵犯肺臟,結核桿菌還可能轉移至全身各部位,例如:淋巴結、骨骼、腦膜、胸膜、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或造成瀰漫性的肺外結核症狀。其中,又以「結核性腦膜炎」好發於免疫力弱的嬰幼兒族群,造成的傷害也大。

邱南昌醫師表示,「腦部受結核桿菌侵襲的機率少,但若嬰幼兒遭受感染,往往病況會比較嚴重,不但可能導致結核性腦膜炎,還可能因此造成腦積水、腦梗塞、腦部受壓迫等病變,甚至出現終身殘疾等後遺症,致死率高達20~40%」。

接種卡介苗‧預防嚴重結核菌感染

因此,為了降低嬰幼兒罹患結核性腦膜炎及其他瀰漫性症狀,我國規定每個寶寶都必須接種卡介苗。邱南昌醫師補充,根據我國過去的統計顯示,「未接種卡介苗者的罹病率,比有接種者高出47倍之多」。由此可知,針對嬰幼兒結核桿菌感染症狀,接種卡介苗仍是目前最佳的預防方式。

活性減毒疫苗‧激發抗體

卡介苗是一種由牛分枝桿菌(牛型結核桿菌)經過人工數代的培養、減毒後,所製成的「活性疫苗」。

疫苗的作用,邱南昌醫師比喻「有點像提前演習的感覺」。「先讓小兵(減毒的疫苗株)去攻打城堡(免疫系統)。小兵戰力弱,不太會造成危機(致病),但會引發一連串的防禦措施(誘發免疫反應);最後小兵被消滅,城堡恢復平靜。由於之前的對抗經驗,所以已建立一套戰略(如何消滅病菌、產生抗體等),產生免疫記憶。若之後真的碰到較強大敵人(結核桿菌)入侵,守衛城堡的小兵不會手忙腳亂,知道怎麼去對抗,因而也較不會造成嚴重的後果(感染症狀)」。

延後接種‧期望減少骨髓炎機會

@內:原先的卡介苗接種時間為「新生兒出生滿24小時(體重需達2,500公克)」,但從105年1月1日起,延後至「寶寶5~8個月大開始,最遲1歲內完成接種」。邱南昌醫師表示,更改接種時程的主要考量與「接種疫苗後副作用」有關。

月齡愈小‧骨髓炎機率較高

台灣擁有全球少數、可進行完整卡介苗不良反應主動監測的系統,透過此系統,只要醫師確診5歲以下嬰幼兒罹患肺外結核,就必須主動採集檢體,送至疾病管制署做進一步的檢測,以確認是被結核桿菌或卡介苗內牛分枝桿菌所感染,「因此,台灣幾乎不會漏掉相關的個案」。由此監測系統,再進一步利用分子生物學檢驗方法發現,每年接種卡介苗的寶寶中大約有5~10個罹患骨髓炎。

疾管署參考了日本的情況,即日本在實施延後施打卡介苗的政策後,嬰幼兒骨髓炎、骨炎等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有下降的趨勢。

因此,綜合上述因素,促使疾管署決定將卡介苗建議接種時程延後,以期望降低疫苗後發生嚴重副作用的機率。

多方權衡‧決定接種時間

總而言之,「疾管署希望能維持卡介苗減少嬰幼兒罹患結核性腦膜炎等疾病罹患率的效果,但又希望能減少骨髓炎等副作用的發生」,多方權衡下,決定稍微延後接種時間至「寶寶滿5個月大」。但可能增加的風險是:寶寶來不及在施打卡介苗產生保護力前,就被結核桿菌感染。

不過,邱南昌醫師形容這是「享受好處,但也儘量減少壞處的影響」,如此才能讓卡介苗發揮更大的「預防效益」。

簡歷

邱南昌醫師

現任/馬偕兒童醫院兒童醫務部主任

經歷/馬偕醫院臺東分院小兒科主任

馬偕醫院小兒神經科主任

馬偕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

學歷/高雄醫學院醫學系

美國杜克大學小兒科進修

 

※原文刊載於2017年07月號《媽媽寶寶雜誌》365期

文章連結:https://www.mombaby.com.tw/articlepreview-10624-0.html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https://www.mombaby.com.tw/

※本文由《媽媽寶寶雜誌》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