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感到對他人有所貢獻,才會覺得自己有價值

感到對他人有所貢獻,才會覺得自己有價值

孩子小時候雖然需要父母的協助,但不久後必須自立、直接面對人生的課題,並憑著自己的力量去解決;只是說歸說,孩子多少有無法完全靠自己力量解決的時候。為了讓孩子在這種時刻能向父母要求協助,親子之間一定要先建立良好關係。

目前為止,本書已為各位提出一些建議,例如:孩子與大人是對等的,基於這樣的概念,所以不能斥責或稱讚孩子;不要用命令的方式,而是拜託請求;說話帶有敬意,並向孩子表達「感謝」等等。現在讓我們來想想:為什麼要讓孩子自立—為了讓他能憑自己的力量去解決自己的人生課題,就需要做上面這些事?

首先,是希望孩子可以喜歡自己。由於「自己」不像其他用品,可以重新購買更換,這輩子就是會這樣一直存在下去,如果不喜歡自己的話,將無法獲得幸福。

那麼,提到「要如何才能喜歡自己」的話,就是要將缺點轉換為優點。例如:不是注意力不集中,而是可以一心多用;不是沒耐性,而是具備決斷力。

我們只有在感覺自己對他人有貢獻的時候,才會認為自己有價值。對孩子說「謝謝」,就是因為想讓他覺得「自己對他人是有用的」。能夠認為自己對他人有幫助,孩子就可以喜歡這樣的自己。

剛開始,孩子所能做出的貢獻或許只是一些小事,但即使只是約略感受到能對他人有所助益,之後都會與孩子擁有「直接面對和解決人生課題的自信」有所關連。

更進一步,為了讓孩子願意對他人有所付出,必須要先將他人當成阿德勒所說的「夥伴」,也就是當成自己人看待,並認為這些夥伴會在必要時向自己伸出援手。如果沒有這種想法的話,應該不會想貢獻他人吧。只是一旦父母斥責孩子,親子關係勢必會變得疏遠、惡化。當孩子認定以父母為首的這些大人不是自己的「夥伴」,而是「敵人」時,就不會想對那樣的敵人有所貢獻。

要孩子擁有貢獻感的另一項理由,則是希望他們並非只從別人身上獲得,而是成為能給予的人。事實上,對於知識與經驗都還不足的孩子來說,接受周遭大人的協助是有其必要的。但他人對自己提供的協助不過是出自好意,既不是理所當然,也不是義務。即便是孩子,還是希望他能以(我們所生活的)共同體一員的身分,對他人有所貢獻;同時希望他能不以為苦,並感受到喜悅。

如實接納孩子原有的樣貌雖然沒錯,但是就孩子的角度來說,意思並不是「什麼都可以不必做」。因為我們希望孩子不只是接受他人所給予的,更要成為能付出的人。

本文摘自《讓孩子成長的阿德勒名言》第三章 賦予堅強度過一生的勇氣

更多《讓孩子成長的阿德勒名言》介紹:https://goo.gl/3DsSSa

 

◆教育的目標是「自立」,若無法協助孩子自立,將來頭痛的還是父母自己!

◆面對求學階段的孩子,父母該如何協助他們學習?阿德勒說,不斥責、不稱讚、不用理想替孩子扣分!

◆孩子為何總是唱反調?阿德勒說,所有問題都是人際關係的問題,親子之間也一樣!別期待一腳踩進孩子的課題後,還希望孩子能找他們商量。

◆《被討厭的勇氣》暢銷作家岸見一郎,用阿德勒的超譯名言幫助你擺脫焦慮、丟掉憤怒、讓你與孩子的關係產生前所未有的變化!

一個能感受到「自己受父母信任」的孩子,才是幸福的。

32句直入父母心的關鍵提醒,為孩子構築真正的幸福人生!

為了怕孩子吃苦,父母總忍不住想插手幫忙,但要不就是讓孩子變得什麼都不做,要不就是認為父母不信任他們。

阿德勒說:不可以斥責,也不可以稱讚;要課題分離,並如實看待對方本來的樣子。

但是……孩子不懂事、歷練少,父母該怎麼幫?

■ 在孩子尚未開口求助前,不要插手。

■ 不用上對下的視角看孩子,建立可坦率討論問題的關係。

■ 不說傷害孩子人格的話,並以敬意對待他。

考試在即,孩子仍不肯念書,父母該怎麼辦?

■ 不打擾,是父母最大的溫柔。

■ 別用「考上好學校,以後就輕鬆了」當誘餌!

■ 不說「只要你用功,一定可以考高分」,而說「我知道你努力過了」!

■ 聚焦於孩子的長處,不用「理想」替現實中的孩子扣分。

本書以阿德勒心理學為基礎,用32句超譯名言,幫助父母擺脫焦慮、丟掉憤怒,不但能協助孩子成長,還能構築更好的親子關係!

作者簡介

岸見一郎

哲學家。1956年生於京都,居於京都。京都大學研究所文學研究科博士課程結業。除了專攻哲學(西洋古代哲學,尤其是柏拉圖哲學)外,1989年起,開始研究阿德勒心理學,並成為日本阿德勒心理學會認證的諮商師與顧問。

自從撰寫暢銷世界各國、堪稱阿德勒心理學的新經典著作《被討厭的勇氣》後,便如同阿德勒生前所做的一樣,為了使世界更臻良善,花費許多精力在日本及海外與許多「年輕人」對話、進行諮商。著作包括《被討厭的勇氣》等多部阿德勒心理學作品。

更多《讓孩子成長的阿德勒名言》介紹:https://goo.gl/3DsSSa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