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相談:當家庭發生重大變故......

專家相談:當家庭發生重大變故......

☉聯合撰稿:蔡惠芳社工師、侯懿真心理師

哭泣讓我緩下腳步來,並且專注於感受人生問題的重量。──電影《腦筋急轉彎》

生病是全家人的事

當悲傷情緒來襲,也許無須過度壓抑,因為難過和淚水反而提醒了我們,該如何正視眼前所發生的問題,不管是宣洩、沉澱之後嘗試自己再度向前,或尋求旁人的支援,正如動畫電影《腦筋急轉彎》中缺一不可的「憂憂」,反能使一個人打開療癒開關的關鍵力量,通往快樂和內心平靜的秘徑。

《媽媽 我好想妳》繪本故事中的媽媽得了「比感冒還嚴重」的病,猶如在家中投下一枚震撼彈,生活常軌瞬間被瓦解,受到震盪的不會只有生病者,還有住在一起的其他成員。正因為生病不單是一個人的事,而是全家人所要共同面對的事!

一個家庭遭逢重大事件的時候,通常會把關注力放在當事人,以個人或病人為主軸,逐漸忽略對年幼子女的看顧,時日一久,等到當事人疾情穩定並康復之後,小孩子卻在情緒、行為上出現問題,整個家庭因為這個事件,陷入親子關係的惡性循環,再也回不去了。

良好的疾病適應觀念,意即在照顧生病者的過程,同時納入其他家庭成員的需求與需要,讓整個家庭得以維持在穩定的狀態之中,尤其是小孩子。病人很重要,家中每一位成員也相當重要。

繪本一開始就清楚呈現,孩子在過程中的所有感受,他知道媽媽不在家,不曉得確切發生什麼事,但他真實感受到生活產生了變化,並因為這個改變而造成種種漣漪效應,影響了日常作息和心理狀態。雖然他不見得可以很清楚為這個狀況「命名」,卻能夠感受它。

當孩子開始嘗試表達,不管是藉由行為展現或自我對話的方式,當這些聲音被聽見了,周圍的人該如何回應他?不論是最親近的家人或學校師長,如果願意多花一點點心思留意,就能看到其中的情緒落差,並給予協助。

藉由繪圖的方式,帶人走進一個日常生活畫面,經驗家庭發生變故的當下,如何感受、聆聽和回應,正是本書所要傳達的一個重點。

不同年齡層孩童的情緒反應

不同年齡層的孩童,對於生死的理解程度也不同,像是三、五歲的學齡前兒童,不見得很清楚疾病或死亡是怎麼一回事,但可以感受到主要照顧者的改變,以及生活節奏的不同,所以面對這一族群的小小孩,重點是協助他們找到一個穩定的照顧者,讓生活結構化。

再大一點的孩子,例如幼稚園大班或小學低年級的孩子,除了感受到外表不同、生活變異之外,也會有自己的邏輯思考,例如:「這個事情為什麼會這樣?」「是不是我做了什麼,才導致生病……」之類的因果推論。因此,當孩子說出:「我以後會乖!」媽媽或家人在當下應要有所回應:「其實不是你做了什麼,我才生病的!」就能破除心中這種「神奇」連結。

繪本當中所設定,小凱是小學三年級,姊姊是國中三年級,小學、國中都屬學齡期,但國中則進入青少年階段,如果媽媽沒有生病的話,照理說,這是一個非常具有活力的家庭,活力來自於每個角色都有穩定的成長任務。

故事中的媽媽,原本是家庭中的照顧角色,也因為在生活面和情感面照顧得宜,小朋友可以專心在功課學習,爸爸可以專心在工作上面。

因此,若是重要照顧者角色不見了,或是照顧者的功能降低或缺失的時候,就會打亂成員的生活步調,將顯現在日常習以為常的活動──食衣住行育樂。特別是自理能力略有不足的小朋友,不管是吃飯、做功課、買文具等,都需要媽媽在一旁輔佐,一旦媽媽的角色因為生病而受到影響,小朋友頓時可說失去了方向和依靠。

生活面之外,小孩的情緒也會受到牽動,這種轉變同時影響到人際互動、學校的學習狀況、環境適應等。假設情緒沒有獲得妥善處理,就會影響小朋友下一階段的接應,甚至可能因為這個事件被迫中斷成長。

---本文摘自《媽媽 我好想妳:給病人與家人的關懷手記(中英對照)》一書,博思智庫 https://goo.gl/F0Msd4

學術界、教育界、醫學界等聯合暖心推薦!

2017最療心催淚的繪本書!

 

當最親密的家人,得了「比感冒還嚴重的病」,你感覺到了什麼?

繪本故事+專家聆聽解析

重新找回,堅韌安寧的心靈力量

緊密的家庭關係發生巨變,心裡浮現什麼樣的情緒?

是和小凱一樣,心裡有隻小小狗害怕瑟縮?

還是像姐姐,強壓心中害怕,詪自己長大?

或是像爸爸,醫院丶家庭兩頭跑,疲憊不堪?

無論是什麼感覺,我們都懂

所有悲傷、害怕、壓力,都值得被理解

這是一個,關於情緒的故事

媽媽得了「比感冒還嚴重」的病——癌症,在家中投下一枚震撼彈!小凱失去媽媽的陪伴,深深的思念該怎麼辦?姊姊夾在責任感與害怕之間,要如何平衡?爸爸醫院、家庭兩頭跑,壓力如何紓解?

當悲傷來襲,無須過度壓抑,因為難過和淚水反而提醒了我們,正視眼前的問題,才是回歸平靜的關鍵力量。

生病是全家人的事

當家中重要成員生病,受到震盪的不會只有生病者,還有住在一起的其他成員。因為生病不單是一個人,而是全家人要共同面對的事!

病人很重要,家中每一位成員也相當重要。

面對親人生病時,你可以:

1. 別隱瞞,讓孩子了解發生什麼事,用他可理解的方式說明。

2. 聆聽,協助孩子與父母、師長或其他成人討論內心感受與需要。

3. 彼此理解,孩子與其他家人的情緒反應。

4. 建議父母可鼓勵青少年維持他們的社交網絡。

5. 互相幫忙,父母可以有限制地給予孩子照顧與分擔家事的任務。

6. 多陪伴,鼓勵到院訪視,但也需理解接納孩子可能面對的矛盾情緒。

手作繪本+專家解析

讓社工師、心理師告訴你,在家庭巨變之後

如何重新聆聽內心的擔憂,找回安定的力量

感動暖心推薦  (依姓名筆劃排序)

感性的故事繪本、理性的引導討論!──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署長 王英偉

這是一本非常好的親子互動書,提醒我們面對不安與惶恐,需要適當的傾聽、表達與告知,家人彼此的關心也更能凝結成力量。──晟德大藥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林榮錦

以孩子的角度為視角,平實描繪媽媽生病時的情景,同理了孩子們內心的不安和疑惑,協助一家人渡過這段人生旅程,療癒一家人。──臺北市信義區博愛國民小學校長 徐建華

從孩子純真的眼睛和溫柔的想法,細膩地描繪感人肺腑的親情,好讀又好看。──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校長 徐建國

繪本的主體固然內容精彩而描繪傳神,「專家相談」的部分更提示了值得參考的原理原則與具體建議。──中央研究院院士 陳建仁(摘自推薦序〈勇敢度過艱困,讓愛在家中飛揚〉)

《媽媽 我好想妳》細膩地描繪小朋友的情感和大人一樣敏感。愛不是不讓對方擔心就好,學習如何理解與處理彼此心理上的需求,才能讓家庭關係更加緊密。──東曜藥業有限公司總經理 黃純瑩

---本文摘自《媽媽 我好想妳:給病人與家人的關懷手記(中英對照)》一書,博思智庫 https://goo.gl/F0Msd4

《媽媽 我好想妳:給病人與家人的關懷手記(中英對照)》一書,博思智庫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