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為發展遲緩 男童竟是風濕性關節炎
一名7歲的男童,1歲7個月大時突然無法走路,家長以為是發展遲緩,讓男童坐娃娃車直到5歲,開始就學卻無法寫字握筆,帶至就醫檢查,發現其雙側膝蓋、手腕、腳踝、腳趾等關節,發生肥厚增生合併纖維化,確診罹患幼年性特異性關節炎。
 
用藥治療 一星期能走路
馬偕兒童醫院兒童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高羽璇指出,該患者接受核磁造影檢查發現全身多處大小關節發炎,進一步抽血檢查發現類風濕因子偏高,確診為多關節型有類風濕因子的幼年性特異性關節炎。經由服藥1星期,關節疼痛明顯緩解,能夠走路、握筆寫字,目前持續用藥控制一年,不再發生關節疼痛。
 
年新增200名患者
高羽璇主任表示,幼年性特異性關節炎為自體免疫性疾病,也就是類風濕類關節炎,好發於16歲以下青少年,根據健保庫資料統計,發生率約為每10萬名中有5人,男女比較相當,平均確診年齡約10歲,推估每年約新增200多名患者。
 
及早治療免關節變形
高羽璇主任說明,此病有多種類型,其中以少關節型最常見,患者全身1至4個以下的大關節處,包括膝蓋、腳踝、手踝、手腕等部位,發生痠痛、疼痛及腫脹等症狀;若為多關節型,連手指、腳趾、肩關節等小關節都有發炎情形;全身型則會合併發燒、皮疹、肝脾腫大等,未及早治療恐造成關節變形,甚至增加罹癌風險。
 
藥物治療輔以復健 有效控制關節發炎
高羽璇主任強調,幼年性特異性關節炎以藥物治療為主,包括類固醇消炎藥、非類固醇類消炎藥、免疫製劑及生物製劑,同時輔以復健治療,可有效控制關節發炎,她也提醒患者應定期回診追蹤。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