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體質大作戰》─讀懂「身體」這本書,活到天年

從古至今,上自帝王將相,下到平民百姓,人人都希望長命百歲。研究養生的《黃帝內經》,開宗明義就說:人可以活到「天年」,度百歲乃去。「天年」是指人如果健健康康,不生病,正常的壽命是100~120歲。這可不是古人的美好願望,現代醫學也支持這種觀點。

奇怪的是,現在科技這麼發達,平均壽命卻只有7、80歲,而且大多數死於疾病。許多人一到3、40歲,疾病就找上門,如高血脂、糖尿病、中風癱瘓等。生活水準越來越高,人卻成了藥罐子。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早在幾千年前,先人就點明了身體的奧祕。《黃帝內經》有個養生大原則,就是「天人合一」、「天人相應」,好像很玄妙,簡單的說,就是人要順應自然,因為人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舉個例子,現在很多女孩子,寒冬還穿很薄的衣服,問她冷不冷,她會說冷也要忍,這叫「美麗凍人」。還有一些太注重養生的人,聽說吃人參很補,自己也吃人參;聽說綠豆降火,就天天喝綠豆湯。一股腦跟從,本來沒什麼毛病,結果不是上火,就是拉肚子。

這些人都不瞭解身體的真實需求,每個人的身體都是一個獨立的小環境,有的寒、有的熱、有的虛、有的實,有的濕度大、有的濕度小,而有的偏乾燥。不瞭解自己體內環境的特點,不讀懂「身體」這本書,當生活上遇到小病小災,就無從下手,無法對症防治,甚至會發展成大病。

針對個體差異找對方法

常有人問我:「張老師,為什麼同樣用刮痧療法,他就刮出那麼多痧,好得那麼快;我就刮不出痧,好得這麼慢呢?」、「為什麼我拉肚子時,醫師讓我用艾條灸;別人拉肚子時,醫師卻建議他刮痧呢?」

類似這樣的問題太多了,因為現在中醫保健很受歡迎,市面上的保健書籍眾多,介紹的方法也越來越詳細。讀者如果沒有從根本瞭解,就會對中醫保健有這些疑問。大部分的人只知道照著書,或講座介紹的方法,盲目跟從,而沒有真正瞭解身體的特點。

就像「喝水排毒法」,如果只是機械似的理解,每天固定喝8杯水,可能不會變得更健康。必須要知道,在乾燥環境或者體內偏熱,8杯水是不夠的;但在寒冷環境或者體內偏寒、體溫過低,就不適合每天喝8杯水,因為體內沒有足夠的熱量去運作,水喝多就會胃脹、頻尿。

我之所以編寫《體質與五臟養生》,就是想教大家認識自己的身體特點,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養生法,這是本書的主要核心思想。

同病不同治,原因在體質

留意周遭的人,會發現愛喝水的人,走到哪裡,茶杯就端到哪裡;不愛喝水的人,不渴到受不了,是不會喝水。而有的人愛吃油膩,有的人愛吃素;有的人特別怕冷,有的人特別怕熱;有的人老是想不開,有的人總笑呵呵。

這都說明每個人先天稟賦、飲食習慣、生活經歷不同,後天修為和精神情感也不一樣。這些因素都會影響身體,如呼吸、消化、運動、泌尿生殖、情志等方面,因為這些因素千變萬化,使得每個人體內環境寒熱不同,氣血津液狀態也不同,有濕、燥、瘀、滯、虛、實的差別。

這些差別是有規律和明顯的特徵,中醫把這些特徵用陰陽、寒熱虛實、瘀滯燥濕,進行歸納分類,這些都會影響體質。2009年4月9日,「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標準」正式發布:將體內環境歸納為9種體質類型,分別是「平和體質」、「陽虛體質」、「陰虛體質」、「氣虛體質」、「痰濕體質」、「濕熱體質」、「血瘀體質」、「氣鬱體質」和「過敏體質」。

針對不同體質,就有不同的保健治療方法。這就是為什麼相同的症狀,出現在不同人的身上,醫生會給予不同的治療方法。按照中醫的思維,這叫「辨證施治」,用於養生保健,就叫「辨證施養」。

同病不同治,根源在體質,而體質的根源又在哪裡?在五臟。如果五臟平衡,就是健康的「平和體質」;一旦五臟不平衡,就會導致偏頗體質,例如腎陽不足的人,就是「陽虛體質」;腎陰不足,就是「陰虛體質」等。

我把最弱的臟器,比喻成「生命的短板」,也就是「體質」由「最差的那個臟器」決定。因為遺傳因素的關係,這個「短板」很可能伴隨我們一生,並決定健康的趨向和患病的規則。預測健康的發展趨勢,也是分辨體質的目的。

認清體質找方法,身體自然安

一談到體質,不少人都知道它很重要,也看過不少資料,就是不知道自己是什麼體質?因為看哪條,都覺得自己很符合,說來說去,還是不知道自己屬於哪種體質?還有人說,這太專業,我一個普通人,怎麼會懂「脈象」?怎麼會看「舌苔」?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所以我根據多年的經驗,將判斷體質來保健的方法,介紹給大家。其實很簡單,就是「先看臉,再看舌,握個手,刮刮痧,拔拔罐」。

適合家庭保健操作的療法,一般有4種:刮痧、按摩、艾灸和拔罐。這4種療法各有特點,各有適合的體質。艾灸最適合體寒者,拔罐除濕最有效,按摩擅長舒筋活絡,刮痧活血化瘀、清熱解毒最快。

至於「針灸療法」太專業,需要專業醫師操作,還有「刺血療法」,較適合血熱和血液瘀滯的人,但也要醫師的監督或指導。

選對療法的前提,是分清寒熱虛實,辨清體質。找對部位,也相當重要。人的五臟六腑,在全身體表和局部器官,都有反應點或相關區域,例如經絡、穴位、全息穴區。

找到五臟的「短板」,再用4種療法中的一種或數種,在對應體表區域進行治療,就能達到最佳的保健效果,此即傳統中醫保健技法的優勢:不打針、不吃藥;方法對、手法好,就能維持健康。

中醫保健治病,重點在調理體內環境,「熱則寒之,寒則熱之,虛則補之,實則瀉之,濕則祛之,燥則濡之,滯則理之,瘀則化之」,如此一一對應,完美契合,使養生保健可針對個人體質,有效解決個別差異的養生難題。

正確判斷體質,分清寒熱虛實,選對療法,找對部位,這樣個體化的養生方法,可為五臟六腑創造清潔適宜的環境,使人健康工作,直到能量自然耗盡的那一天,人人都可活到天年,無疾而終。

 

資料出處:圖文摘自《搶救體質大作戰》/張秀勤著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