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止毛囊老化 解救落髮危機!

現代對美容及保養觀念進步,很了解皮膚隨著年齡老化的各種徵兆,但對頭皮及毛囊的照護知識卻少得可憐,頭皮和身體肌膚一樣會脆弱敏感,死去的毛囊更是一去不復返,避免年紀輕輕面臨落髮危機,務必詳讀!

每日落髮超過百根要注意

吳克威醫師表示,頭皮隱於大量的頭髮之下,因此我們很少有機會觀察頭皮的變化,頂多油脂分泌量變多便加強清潔、感到緊繃搔癢便開始按摩舒緩,然而,在忙碌的都會生活中,生活上的壓力及環境的污染都會使得頭皮較易提早老化,當頭皮開始老化、毛囊變得脆弱,頭髮便逐漸失去生命力,導致容易落髮、髮絲細軟鬆垮、造型不易、髮絲粗糙無光澤,許多更是落髮問題發生的前哨。

首要觀察自己的頭髮若出現容易掉落、斷裂且越來越細或是易出油等現象,這些都為頭皮老化的徵象。一般人每天平均會掉大約50至100根頭髮,超過100根就為嚴重掉髮了,一旦發生這種現象避免輕忽,預防勝於治療,這時候就需要求醫治療,以免頭髮禿光。其次注意是否有伴隨落髮的頭皮紅腫膿皰、脫屑搔癢、疼痛等變化,故建議定期進行頭皮檢測,也能掌控自己頭皮的狀況。

除了先天遺傳因素外,後天造成落髮的原因有哪些?

1.雄性禿

又稱為遺傳性禿髮,是男性患者異常掉髮最常見的原因,會形成頭頂中間一圈「地中海」或是髮際線往後退的髮型。女性患者則是體質遺傳因素,臨床表現為頭頂頭髮變細,變薄,到嚴重稀疏成為地中海型禿,但通常前額頭髮線還會正常。

2.圓禿

俗稱鬼剃頭。其形狀如銅板大小或更大,是交界很明顯的一塊禿斑,發生時間快速,通常在幾天的時間就會忽然發現頭髮掉了一塊,可清楚見頭皮,頭皮並無其他發炎症狀或疤痕。
3.產後掉髮

女性在懷孕期間體內因荷爾蒙大量分泌,頭髮生長旺盛比較多的毛囊處於生長期,但當孩子生下來幾個月後,由於體內荷爾蒙的消退,就很容易會出現掉髮的現象。

4.內分泌與新陳代謝

頭髮的生長與內分泌有密切關系,包括甲狀腺亢進或低下,泌乳素太高,卵巢或腎上腺腫瘤導致的男性賀爾蒙太高,都可能促使掉髮增加,尤其是女性,更需特別注意。‭
5.重病

在面臨嚴重的發燒、感染、或接受大型手術、車禍和創傷及癌症,或其他重病住院之後一至三個月,掉髮會趨於明顯增加,一般持續幾個月後多可自行恢復,不需要任何治療。其他一些嚴重的慢性疾病,例如糖尿病、肺結核、肝硬化等,則可能會有持續產生掉髮的現象。

6.藥物

在服用某些藥物也會干擾頭髮的生長週期,對頭髮生長產生影響,例如抗癌藥物、治療痛風的秋水仙素、降膽固醇的藥物、抗凝血劑、抗甲狀腺藥物、部分精神科用藥,以及過量維他命A及其衍生物等,都可能引發掉髮,但多數因藥物引起的掉髮,會在停藥之後回復正常。

7.營養攝取不足

身體會因為攝取的營養或熱量不足,會先將僅有的養分供給體內重要的器官,當毛囊沒有足夠的營養供應時,就容易提早進入休止期,造成大量掉髮的現象,可能在二至三個月後產生大量掉髮的現象。

盡早就醫 找出落髮主因

若已出現落髮徵狀,自我處理可以先如何做?吳醫師表示,治療方法需依各個掉髮原因而調整。如出現落髮徵狀,除了需求專業醫師評估治療外,其次就是改變生活作息不熬夜,避免過度勞累及壓力,保持適當的運動。飲食方面則可多補充脂肪酸、礦物質矽和鋅刺激頭髮生長,膠原蛋白和維生素C可修復以及保護嚴重受損髮質的功能,維生素E可以滋補受損髮質預防斷裂,維生素B群,可以減少掉髮增加髮量。後續就是正確護理好你的頭髮,適度的清潔,洗髮時注意水溫,按摩頭皮毛囊,促進毛髮的生長。

通常坊間SPA著重在頭皮護理,可能搭配一些精油做頭皮按摩、肩頸紓壓,有時也會合併美髮、美甲產業(較偏向於身心靈放鬆)。而專業植髮醫生首先要病史詢問、落髮分期做出正確診斷,搭配專業的頭皮檢測儀進行頭皮檢測,了解頭皮的毛囊數量及健康狀況。並進行專業詳細的解說,讓患者了解自身的頭皮問題,可清晰呈現出我們頭皮的屬性及問題所在,像是油脂多、頭皮屑、毛孔阻塞、發炎,亦或是壓力引起的過敏、長痘痘、毛囊萎縮、掉髮等現象,對症下藥清楚知道自己頭皮的情況,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 避免頭皮老化三大招 ──────

〈1.〉保持規律的日常作息,避免刺激辛辣的食物

〈2.〉選擇合適的洗髮產品,避免過度染燙髮

〈3.〉正確的清潔頭皮,避免水溫過熱

醫師小檔案

吳克威醫師

經歷:奇美醫院及馬偕醫院醫師|台灣微整形美容醫學會專科醫師|台灣醫用雷射光電醫學會醫師暨光療認證|台灣形體美容整合醫學會醫師暨微創線雕認證|台灣中醫皮膚科醫學會醫師|台灣生髮抗老醫學會毛髮移植團隊醫師|髮寶毛髮移植生醫中心院長|高醫生化所暨幹細胞研究|宏源生醫科技企業研發團隊醫師|百歐強生技企業國際健康中心特約醫師暨產品研發顧問

專長:逆齡訂製抗老回春|客製化美粧式精雕微整型|客製化微創無痕生髮移植(眉、睫、鬢鬍)|微創手術拉提|電波|音波拉提及液態拉提術、痘疤及疤痕治療|肝斑治療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