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報記者于郁金/連凱斐/臺南報導】多囊性卵巢綜合症(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簡稱PCOS),又稱斯-李二氏症(Stein-Leventhal syndrome),是一連串女性因為雄性激素上升所導致的症狀;多囊性卵巢的症狀包含月經不規律或是無月經、月經量過多、多毛症、粉刺、盆腔疼痛、難以受孕與黑棘皮症;相關的病症包含第二型糖尿病、肥胖症、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心血管疾病、情感障礙與子宮內膜癌。



郭綜合醫院檢驗科鄭宇洋醫檢師表示,多囊性卵巢症候群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 是一種卵巢濾泡不正常增生而致使內分泌異常的現象,為導致不孕症的原因之一,同時常伴隨著代謝方面的問題;國內外的文獻統計,盛行率約佔生育年齡婦女的5至10%左右,發生的原因主要跟遺傳、飲食習慣、環境因素有關;因此若家族中曾有多囊性卵巢的病史,自己罹患的機率也會相對提高;患者可能會出現像是不規則月經週期,掉髮、多毛、青春痘、體重上升等等的病徵,並且伴隨有不孕、肥胖、胰島素阻抗、第二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等的風險。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與胰島素阻抗的作用機轉:多囊性卵巢的患者有50-80%機率會伴隨有胰島素阻抗(insulin resistance)的現象,而體內胰島素阻抗的情形會使人體代償性的分泌更多的胰島素,導致高胰島素血症,進而刺激卵巢細胞產生更多的雄性荷爾蒙(如:睪固酮),連帶影響卵巢的功能,使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病徵趨於嚴重。



維生素D用於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成效: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患者在多篇研究中被證實,體內維生素D的濃度相對低於健康族群,進而影響患者在體重、胰島素阻抗、排卵異常、代謝症候群等等的表現;研究顯示,在維生素D的補充下可以有效的調控患者血糖及高胰島素血症的情況,並減緩男性荷爾蒙的分泌;除此之外,亦能增進患者胰島素的敏感性,輔助血糖代謝,達到改善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功效。



鄭宇洋醫檢師提出案例說明,25歲李小姐,過去有月經週期不規律的病史,此次因月經已兩個月沒來,伴隨有青春痘、體重增加 (BMI:25) 的問題來院就診,血液檢查的結果顯示Testosterone(睪固酮):0.63 ng/ml (0.11-0.57ng/ml)、Insulin (胰島素):27.5 µU/ml (1.9-23.0 µU/ml)、VitD(維生素D):19.7 ng/ml (30-100 ng/ml),且卵巢超音波發現兩側卵巢中出現多顆不成熟卵泡,經臨床醫師診斷為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在給予藥物治療及維生素D的補充並運動減重的配合下,後續追蹤李小姐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病況,改善成效良好。



鄭宇洋醫檢師提及另一案例指出,39歲吳女士,懷孕18周,因頻繁子宮收縮,醫師評估有流產風險,因此建議入院安胎,檢查有前置胎盤及貧血、孕婦痙攣的狀況;經血液檢查的結果顯示Hb (血紅素):10.1 g/dl (12-16 g/dl)、Ca (鈣):8.7 mg/dl (8.8-10.2 mg/dl)、VitD(維生素D):18.3 ng/ml (30-100 ng/ml),在臨床醫師給予安胎治療及維生素D的補充後(維生素D可以輔助鈣質的吸收,減緩因缺鈣而造成的痙攣現象,也可有效的降低孕婦妊娠糖尿病及高血壓的風險),情況即見改善,並於2周後出院,現在也順利產下一個健康的寶寶。



鄭宇洋醫檢師表示,維生素D是維持人體健康的重要營養素,平時應注重適度的日曬來維持體內維生素D的濃度;目前臨床上可藉由自費抽血檢查血中維生素D的含量,可依臨床醫師建議進行檢測,除此之外,生育年齡之婦女如有經期不規律或是突然發胖等情況,最好到醫院找婦產科醫師診治,才能接受正確治療;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人,即使沒有出現症狀,也不可輕忽,應改善生活作息、飲食習慣、運動,讓身體更健康。



根據維基百科資料指出,多囊性卵巢會受基因遺傳與環境因素影響,其危險因子包含肥胖症、運動量不足或是有家族病史。如果有以下三種症狀中的兩種便可診斷患者有多囊性卵巢:無排卵、雄性激素過高與卵巢囊腫。..囊腫可以由超音波影像檢測。..其他造成類似症狀的疾病包含先天性腎上腺增生症,甲狀腺機能低下症與高泌乳素血症。



維基百科資料指出,多囊卵巢綜合症是18歲到44歲女性間,最常見的內分泌疾病。..一般認為,多囊卵巢綜合症的發生率,從青春期開始,會在女性生育年齡期間攀升至少百分之20(根據鹿特丹診斷指引,英國為百分之26、澳洲為百分之17.8、土耳其為百分之19.9、伊朗為百分之15.2。)多囊卵巢綜合症是現今導致不孕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已知最早的多囊卵巢綜合症,是在1721年間在義大利的記錄。

詳全文 缺D不可 改善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好幫手-生活新聞-新浪新聞中心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61214/19750448.html

資料來源:新浪新聞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61214/19750448.html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