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活健康網新聞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般聽到腸胃道有惡性腫瘤時,大家會直觀地認為是常見的胃癌、大腸癌,但您可能不知道有一種 惡性腫瘤稱為「 腸胃道間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簡稱GIST),常因症狀不明確而延誤診斷及正確治療的時機。目前因為醫界對於 GIST 有較 正確 而深入的了解,當有反覆不明原因的腹部不適時,應與醫生詳細的溝通,經由正確診療,特別是當需要服用特別藥物控制時,需要耐心及不間斷地配合,才是提升治癒效果的最佳良方。

亞東醫院腫瘤科暨血液科蕭吉晃主任即有多個案例可以說明正確診療的重要性。曾有位70多歲的伯伯,先被判定為胃癌轉移,因為腫瘤位在胃及小腸附近,可藉由按壓摸到上腹處有硬塊,但經開刀過後,仍舊未改善,腸胃出現阻塞的症狀,造成無法進食及上腹時常劇痛的現象,但經由病理報告的確認, 患者係得了「腸胃道間質瘤」,服藥後才明顯改善。

一般所熟知的胃癌、大腸癌病發於上皮(亦稱為上皮癌),會造成器官的阻塞及疼痛出血,常在體重急速減輕或腸胃道出血等不適症出現時才發現。然而,間質瘤是在腸胃組織第二層之平滑肌層裡的惡性腫瘤,目前認為是因為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卡哈爾)細胞的c-kit基因發生突變所導致的疾病,由於來自於人體的結締組織,可能對於腸胃蠕動並未造成影響,局部症狀不明顯,難以早期發現;且早期也不易轉移到腹腔內 其他器官,又較少轉移至 淋巴結,當傳統的胃鏡檢查不出結果,卻又時常輕微悶痛、消化不良而困擾您的時候,或許就得小心,可能是「腸胃道間質瘤」在搞鬼了!

蕭吉晃主任表示,由於腸胃道腫瘤較不適合栓塞, 化學治療及放射線的治療效果有限,GIST目前以開刀及標靶藥物治療為主。蕭主任說明,治療首要追求治癒,當以開刀切除腫瘤為主要醫治的方式,間質瘤越小時,開刀後復發的機率也相對降低,萬一不幸術後復發轉移,則需要藥物治療。所幸近十年的藥物學進展神速,目前已有兩種健保給付的口服標靶藥物,一種是抑制C-KIT及CD117突變且有療效明確的基利克,另一種是藉由抑制多種酪胺酸激酶的磷酸化,及抑制腫瘤血管新生的紓癌特,此兩種藥物治療不僅能使部分腫瘤縮小,且能使其生長活性變低,使之處於休眠或沒有代謝活性的狀態,是GIST腫瘤治療重要的里程碑。

蕭主任補充說,基利克與紓癌特的作用機轉不同,造成的副作用也不一樣。第一線使用基利克約八至九成病患對藥物有良好反應,可能會出現眼皮、眼周水腫及腹膜積水等副作用,平均有效控制GIST的時間可長達四至五年。一旦患者開始對基利克產生抗藥性,傳統作法是將基利克的劑量增強至800毫克,但副作用亦相對提高,且效果也不明顯。而今使用第二線紓癌特,將能更廣泛性抑制復發的腫瘤。

紓癌特的副作用以皮膚、手足症候群及口腔黏膜的破損等現象為主,病患需費心思來照應生活之品質,可使用輔助性塗劑、乳液於局部皮膚,鞋襪穿戴特別保護,盡量避免食用較刺激性的食物,減少口腔破皮以免細菌感染,療效可增加八至九個月以上。醫師強調,現在分子醫學的進展越來越快,患者切莫諱疾忌醫,受到過去癌症難以治癒的不好印象干擾,積極面對治療的副作用,不要輕言放棄,一旦不規則用藥,癌細胞的抗藥性將急速衍生,之前對抗病魔的努力將化為烏有。

蕭主任說明,第二線紓癌特療效強,也會有相對應的副作用發生,但由於第二線藥物的出現,可說對積極性的病人是一大鼓舞;基利克如同"先發投手",後面有優秀的"中繼及救援投手"—紓癌特,不僅可以增加信心,使得GIST病患在整個使用口服的藥物過程中,更能提升病患的配合度。無論是家人及病患都應該保持正面的心態,耐心配合醫生的叮囑,只要謹慎追蹤及適當的治療,仍然會有良好的治療成績。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