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放輕鬆走 幫寶寶踏出成功的第一步 ( 上 )


     寶寶搖搖晃晃地站起,先是扶著東西走,慢慢地,有一天,寶寶伸開雙臂,跌跌撞撞地走向你,一頭栽進你的懷抱中。在寶寶能順利地開步走之前,媽咪可以用什麼方法誘導他走路?讓他忘記爬行的樂趣,嘗試用雙腳站立、走路?又有哪些不利因素會影響寶寶正常獨自行走?本文將告訴媽咪,如何幫助寶寶踏出成功的第一步。

     按國內常模統計,50%的寶寶約12個月大時,可以放手走10步。一般而言,寶寶在9~10個月左右,可以扶著東西站起,在11個月左右可以扶著東西走,而到了12個月左右,才會獨自放手站不易跌倒,約12-14個月大時,就可以獨自行走了。

家長的疑慮

Q:我家的寶寶有O型腿,該怎麼辦?
     許多爸媽在寶寶學走路的過程中,都會擔心腿型是否會影響他的走路姿勢,或順利與否;但國泰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盧英仁安慰爸媽說,寶寶在2歲以前的腿型都屬正常現象,小朋友通常要到8歲以後,腳型才會固定。大部分寶寶在0~1歲時,雙腳會呈O型腿,不需特別擔心,到了1~2歲左右便會逐漸伸直。他進一步說明,寶寶的腿型發展其實是O型腿→變直→X型腿→變直;在2~4歲左右時,大人會覺得孩子有X腿,但到5~7歲時,腿型又會逐漸修正變直。這樣的腿型變化為下肢的成長必經過程,稱為下肢的鐘擺成長現象,家長不必太過擔心。

     依據統計,約有九成的小朋友在幼稚園大班到國小一年級時腿型會變直,如果那時腳部仍有歪斜,則可能為病理現象。因此醫師通常會建議爸媽,如果早期發現孩子有X型腿,可先尋求醫師評估,及早預防保健。

Q:寶寶的扁平足正常嗎?
     另一個家長關心的問題便是寶寶的扁平足。事實上,在寶寶腳部發育初期,他足部的骨骼是被深厚的脂肪包住,尤以內側脂肪為多,因此雙腳看起來會較為肥胖、柔軟,足弓並不明顯。加上寶寶出生時足部的骨骼均為軟骨,要到1歲之後,才會慢慢透過骨化的過程變成硬骨,此時寶寶的平衡感不好,走路可能會歪歪斜斜,雙腳打得很開,以致大部份的重量會承重在足的內側,看起來像扁平足,此為正常現象。一般小朋友的足弓約在2~6歲間發展出來,而約莫6~9歲時會骨化完成,之後骨骼只會慢慢變大,但形狀便已固定、不再轉換。換句話說孩子腳的形狀、有沒有足弓,都是在此時期定型。

     不過,足弓的形成,除和生理發展有關,還需仰賴行走的壓力提供刺激。人在站立時,足弓的功能是將身體重量均勻分散腳部,提高站立的穩定,並支撐身體重量;而在行走時,從腳踝直屈踩下,到產生背屈的過程中,需先由肌肉施力、繃緊,接著利用足弓的彈性抬起,因此足弓另有緩衝行走時壓力的功能。若缺乏足弓,等同少了力量的儲存及緩衝,便可能出現走路容易跌倒、足部疼痛、跑步較慢、姿勢不良等問題。因此,小朋友若有足夠的學步練習,相對地,足弓的發育也會比較成熟;反之,則可能造成功能性扁平足。

     所謂的功能性扁平足,是指寶寶平時足部是有足弓的,但站在地上時,因為韌帶較鬆弛,整個腳掌就會塌下去,因而不具備應有的功能。為預防這種情況,媽咪可多讓孩子裸足行走、增加腳部活動機會,孩子2歲之後,還可帶他到草地、沙地走路,鍛鍊肌肉、韌帶的活動,對足弓的發展都很有助益。

    然而,若發現孩子在2歲半之後有功能性扁平足、足弓外翻或內翻,甚至是比較嚴重的O型腿、X型腿、或走路嚴重外八、內八,便得至醫院做檢查。一般矯正的介入點都是在2歲半後,這是因為此時足部發展較為成熟了,判別上相對準確的多。

 資料來源:2007年7月份嬰兒與母親雜誌   記者:楊心怡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