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檢不是看病! 五大觀念先釐清
「為什麼突然想做電腦斷層?」陳皇光問。結果朋友說,因為他的左肩痛了一年。
 
「左肩痛應該去看復健科,不是來健檢。而且全身健檢有大腸鏡、超音波,跟你肩膀痛有什麼關係?」身為家醫科醫師的陳皇光感嘆,連學醫的朋友對健檢的認識都不足,何況一般民眾。
 
正確觀念1〉不是看病 而是預防疾病
「健康檢查是有理論基礎的,健檢不是看病,而是預防醫學的概念,」陳皇光說,預防醫學有三個階段,初段就是戒菸酒、飲食均衡、騎車戴安全帽等,也就是健康的人所做的一切預防疾病發生的手段。
 
次段則是有病,但尚沒有症狀或者症狀輕微者,可以利用檢查或醫師診斷,找出疾病徵兆,及早治療。末段則是身體已經生病,再不治療就可能導致殘障,甚至死亡,必須接受積極治療。
 
健康檢查就是預防醫學理論中,守護健康的第二道防線。
 
曾在台大醫院家醫科、基層衛生所工作多年的陳皇光說,他是後來考入台大預防醫學研究所博士班,念了「疾病篩檢」這堂課,才知道疾病篩檢是一門艱深的學問,其中涉及疾病的特性、篩檢工具的靈敏性、成本效益分析和政府衛生政策的制定。例如大腸糞便潛血檢查的診斷率只有30%~50%,檢查結果若為正常,會讓受檢者以為自己沒事,但可能只是「假心安」。
 
再以國健署提供口腔癌免費篩檢為例,陳皇光直言,很多人把健康問題丟給國家,吃檳榔得到口腔癌,就是典型例子。政府與其花錢讓檳榔族做篩檢,還不如把心力放在減少檳榔,會更有效。
 
「健康檢查的定義若沒有共識,就會亂做,健檢套餐五花八門,民眾也看得霧煞煞,專科醫師也不見得對健康檢查有一套整體概念,」他感嘆,台灣的健檢不是從理論發展出產品,而是土法煉鋼,醫院、診所提供什麼檢查就做什麼,甚至包括能量檢查、基因檢查等。

 陳皇光形容,健檢就像保養車子,每半年或車行里程數達5000公里就該進廠維修,因為輪胎、皮帶、機油都是耗材,開久了就會有磨損。人體和車子很像,器官功能都會退化或生病;但差別在於,人體不是機器,很多器官無法更換,只能定時檢查,把風險降到最低。
 
正確觀念2〉考量效益 慢性病最適合篩檢
健檢是針對沒有明顯症狀的健康民眾所做的疾病篩檢。問題是,疾病的範圍太大了,到底該篩檢那些疾病?
 
多數疾病都有個自然發展史,學理可分為五個階段:易感染期(疾病尚未發生,但已經存在危險因子);臨床前期(疾病已在人體某部位產生病變,但外觀及日常生活尚未出現症狀);臨床期(疾病症狀已顯現);殘障期;死亡。
 
疾病若能在第二階段的臨床前期發現,及早治療,復原機率高。但對於某些疾病來說,這只是理想。

「不是所有疾病在沒有症狀的時候都可以檢查出來,」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吳明賢說,盛行率高的疾病最有可能被篩選出來,罕見疾病因不具普遍性,就很難檢查出來。
 
多數醫師都同意,以健檢的成本效益來說,會對日後健康造成重大影響的慢性病,最適合篩檢。例如大家擔心的心血管疾病,通常並不是突然發生,而是有所謂的症狀前期。像高血壓要演變成心肌梗塞或中風,病史長達10至20年,有很長時間可以早期診斷。
 
若從2013年國人的十大死因來看,去除惡性腫瘤、意外事故和慢性病及肝硬化,其餘死因如心臟病、腦血管病變、糖尿病等,都是心血管引發的相關疾病,已占所有死因比例達31%,超過癌症的29%。
 
以腦中風來說,發生時可能就是瞬間殘障、瞬間死亡,「連讓你和家人道別、準備後事的時間都沒有,而很多癌症都已有很好的藥物,」陳皇光說,肝癌很恐怖,半年內可能大三倍,一年內就到末期;但子宮頸癌、乳癌、甲狀腺癌的成長速度就沒有那麼快,檢查出來都能救治。
 
正確觀念3〉早期發現治療 篩檢才有意義
健檢要篩檢出盛行率高、會造成重大傷害的疾病,但有些疾病卻不容易被事先檢查出來。或是檢查出來了,也因為很難醫治,意義也不大。
 
最典型的例子是「無聲的殺手」胰臟癌,胰臟因位於後腹膜腔,位置隱密,早期又沒有症狀、偵測不易,腫瘤要大到一定程度才會出現腹痛或背痛症狀,而且擴散速度快。更糟的是,即使檢查出來,也沒有很好的治療方法。
 
「檢查不是目的,而是希望透過檢查能找到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病,否則篩檢就失去意義了,」吳明賢說,有價值的健檢要能在沒有症狀時就找出疾病,例如大腸癌由息肉轉變成腺癌,至少需要五至十年,只要在有症狀初期檢查出來,五年存活率達90%,很適合篩檢。
 
正確觀念4〉仍有風險 要有心理準備
健檢雖然不是看病,但也有風險。受檢者和病人的差別在於,有病痛的人來就醫時,因身體不適,對於醫師的診斷、治療,以及隨之而來的醫療風險,心理已有準備。但健檢的人,因身體還算健康,卻可能因為一連串檢查帶來不可預知的結果,造成身心極大的壓力。
 
以高侵入性的大腸鏡檢查來說,檢查前必須喝清腸藥,檢查時也可能有腹痛、腸穿孔的危險,健檢者要能接受檢查方法帶來的不舒適。
 
台大內科醫師陳明豐的研究指出,冠狀動脈電腦斷層血管造影檢查,可以清楚看到冠狀動脈阻塞的部位及嚴重程度,準確率高。但美國幾年前的研究也發現,電腦斷層掃描的輻射暴露可能提高未來罹癌的風險,機率約為1/1600,其中以年輕人得到肺癌,以及女性得到乳癌的風險稍高。
 
此外,心臟冠狀動脈檢查前,要先注射含碘顯影劑,醫師必須把可能誘發嚴重過敏,以及對腎功能造成的潛在傷害風險,列入考量。因此,對於有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的人,通常醫師不會把冠狀動脈電腦斷層血管造影排在健檢中。
 
正確觀念5〉僅疾病前導檢查 很難確診
醫療科技與時俱進,但即使是高階影像儀器,也不能保證「看到」症狀,就代表有病灶,因為健康檢查的結果經常會陷入「機率」的危機。
 
陳皇光說,健康檢查是疾病的前導檢查,有時很難「確診」,例如甲狀腺超音波看到有個小結節,很可能是虛驚一場,但醫師也無法知道是良性或惡性,必須化驗確定。而前者是健檢,後者就是門診的診斷。
 
和信醫院內科醫師王詠說,她有位50多歲的女性病人,在別家醫院做了全身核磁共振,發現她的縱膈腔有好幾顆大約二公分的淋巴結。這位醫師跟她說,可能是淋巴癌、肺結核或其他嚴重的癌症,很「可怕」。
 
當天健檢報告出來是週五下午,聽完醫師解說後,她嚇壞了。等到週一來和信掛門診,病人對王詠說,她一定要確定,否則「我沒有辦法再生活下去。」王詠只好用內視鏡開一個小刀到縱膈腔從裡面把淋巴結取出來,再拿去化驗。

「這是一個很大的侵入性檢查,還好手術很順利,裡面只有一些良性肉芽腫變化,」王詠認為,好好的人,真的沒有必要去做核磁共振,嚇壞病人也帶給醫師很大的困擾。
 
她分析說,做了影像檢查沒有看到問題,不代表就真的沒有問題,這個不確定,叫做「偽陰性」;而檢查看到問題,又可能和受檢者的症狀沒有關係,這個不確定叫做「偽陽性」。偽陽性會造成受檢者很大的焦慮痛苦,真要確定,就要做更多檢查,這也是健檢可能會愈做愈多的原因。
 
 有人形容,健康檢查猶如兩面刃,善加利用可以限制疾病發展,促進健康,但檢查的意義若被濫用或過度誇大,就反而可能衍生出更多醫療與經濟、社會問題。
 
【有價值的健檢四大原則】
➊疾病嚴重性會對健康造成重大衝擊者,如肝硬化。
➋沒有症狀時就有適當工具可以早期檢查出的疾病,如三高疾病。
➌經過治療後可以改變預後的疾病,如子宮頸癌、大腸癌。
➍高盛行率的疾病。但盛行率高低不是絕對的,和年齡、性別、遺傳因子、環境因子、生活習慣都有關,例如三高疾病好發於高齡、肥胖者;肝硬化好發於B肝、C肝帶原,與酗酒者。

 資料來源:《你所不知道的健康檢查》,陳皇光著
原文網址:健康遠見 http://www.gvm.com.tw/Boardcontent_31461_5.html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