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熱傷害 老幼多喝水調節體溫

近日各地高溫30~37度,當心暴露在高溫下會發生熱傷害!國健署提醒,6大高危險族群如嬰幼童、65歲以上的長者、慢性病患、服用藥物者、戶外工作者、運動員或密閉空間工作者及體重過重者,更應避免曝曬在高溫之下,民眾預防熱傷害的三要訣包括:保持涼爽、補充水分、提高警覺。

人體的熱調節中樞失去作用引起一連串的病態生理學變化,就是熱傷害,包括熱痙攣、熱暈厥、熱水腫、熱衰竭與中暑等。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顏瑞昇17日受訪時表示,一般而言,熱痙攣、熱暈厥與熱水腫等較輕微症狀,會引起身體上的不適,但意識還算清楚。可若無適當處置,則可能加重病情,發展成致命的熱傷害,如熱衰竭或熱中暑。

顏瑞昇指出,民眾在夏季外出需穿著輕便、淺色、寬鬆、透氣的衣服。在室內若通風不良、濕度過高,也會發生熱傷害,尤其是老人,應盡量關掉不必要的燈和電器以避免產生更多熱量,且保持屋內通風涼爽、打開空調或前往有空調的公共空間避暑,「雇主更要注意工作間需加強通風設施和空調。工作場所內有許多高溫設施,應提供適當的散熱裝置,減少工作場所的熱能散發與集中。」

「水要隨時補充,不可等到口渴時才喝水。」顏瑞昇解釋,水喝多一點的話,體內熱調節功能會比較好,但仍要注意外在環境的影響,若外在環境濕度、溫度高,仍會有熱衰竭、中暑的機率。國健署認為,民眾應該養成每天至少喝2000㏄白開水的好習慣(醫囑限制少量者不在此列),在戶外工作者、運動者,每小時更需要補充2~4杯(1杯為240c.c.)的白開水。

熱傷害徵兆如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等,嚴重者會出現排汗功能喪失、頭暈、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顏瑞昇表示,此時要迅速離開高溫環境並設法降低體溫,如:用水擦拭身體、吹電風扇、以病人可以接受的冷水浸泡身體等,並提供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的電解質飲料。
本文摘自 2016/7/17 台灣醒報 記者林亭妤報導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