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巨塔裡的真 善 美
從失明到復明
從模糊到清晰
他們  用愛心與真情
牽引病患走向光明
 
他們  懸壺濟世
他們  救人助人
以篇篇故事
成就白色巨塔裡的動人經典  與傳奇
  
視網膜研究佼佼者 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
眼科部主治醫師 張義昇
視網膜如同相機底片,對張義昇來說,這個比喻至為貼切,他是視網膜專科醫師,又是攝影高手,熟稔暗房沖洗底片技術,兩者合一驅動下,他不只擁有醫師和醫學博士頭銜,還將攝影技巧應用在視網膜的解析,成為視網膜臨床和基礎研究的佼佼者。
 
視網膜是一層透明膜,類似很薄的一張衛生紙,卻竟然含有十層結構,分為內層的神經感覺層及外層色素上皮層。張義昇投身感光細胞層的研究,分別是光感受器細胞、雙極細胞、神經節細胞,每一個步驟都與未來治療有關。他於2010年7月獲得台灣國家衛生研究院NHRI醫師研究獎助金,進入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知名醫界研究學者Anand Swaroop教授的頂尖眼科實驗室進行視網膜細胞治療小鼠實驗,為期兩年。感光細胞就像站在土壤上的一棵樹,接受來自外界的光源,一旦土壤流失不見了,感光細胞也跟著受損。張義昇的動物實驗,是將新生幼鼠的眼睛,分離出視網膜感光細胞的前驅細胞,移植進入視網膜退化小鼠的視網膜下空間,是否有恢復生機作用。一個月後發現,所移植的前驅細胞會局部移動,進入退化中的視網膜層,而且存活下來,向上發展出神經連結,與雙極細胞連接、向下發展出正常感光細胞該有的外節段,與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相連,開啟視網膜退化治療曙光。
 
雖然距離應用在人體身上尚有一段長路要走,他會繼續鑽研,期待視網膜細胞治療世代的來臨。
 
別輕忽眼腫瘤的傷害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
眼科部主治醫師 張丞賢
行醫30餘年,每一個腳步都與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緊密相連,如同母親胎盤與胎兒之間的臍帶關係,一輩子的相融。大學念的是高醫醫學院,實習一樣在高醫,之後進入高醫擔任眼科醫師,日後又取得高醫醫學研究所碩士及博士,從青年、中年到壯年的人生精華,張丞賢全部歸屬高醫。
 
最初選擇醫科時,希望進入骨科服務,後值眼科招募,一路鑽研至今,成為眼腫瘤專科醫師。「眼睛長癌、需要化學治療?」對民眾來說,幾乎聞所未聞,雖然病例少見,但仍屬重大眼疾之一,且需及早治療,不容忽視,以免發生憾事。

多年前張丞賢診間出現一名2歲男童,右眼瞳孔出現異常白點,轉診前已檢查出是惡性視網膜胚胎母細胞瘤,他建議摘除整顆眼球避免擴散,孩童媽媽不同意,且不再回診,半年後嚴重惡化,再度就醫後發現已擴散至眼窩,並轉移腦部,必須施以化學及放射治療,但是家屬僅同意支持療法,不願意接受化療及放療,最後擴散至整個腦部,直至生命終了。

發現腫瘤之初,摘除整顆眼球,獲得控制機率很高,只是一再錯失治療時機,到最後只能施行眼窩剜除手術,痛苦指數飆高,後來幫孩童換藥時,已不再那麼掙扎,反而是木訥、無神。

張丞賢有不少自小摘除眼球已長大成年的病例,只是男童家屬礙於傳統鄉下的觀念,不能摘除眼球,視力沒了,小生命也保不住,還得承擔末期癌症苦楚,令張承賢相當不忍。
 
不只醫病也要醫心
彰化秀傳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 許紘睿
許紘睿醫師從小就過著小留學生的生活,在菲律賓念醫科,考上美國醫師執照後因家庭因素返台,回台灣通過台灣醫師國考後隨即到彰化服務,從醫迄今有七年的時間,目前專精領域是白內障與眼整形,因為技術純熟穩定,大家口耳相傳,有不少人跨縣市來找許醫師看診,也有病患從澎湖遠道而來,他說,進入眼科是因緣際會,只要全心全意為病人服務,就會擁有屬於自已的一片天。

許醫師曾經為一位一百多歲的病患開刀, 還有位年長的病患讓他印象深刻,他說:「這位病患年紀蠻大的,原本看不清楚,接受白內障手術之後,視力變得比較清晰,兩、三年以來都是定期回診,有一天家屬跑來告知病人已經離世,走之前跟子女提到陳醫師對他的照顧,並交待家屬帶著禮物前來表達感謝之意。」

幫助病患恢復健康,讓他擁有希望是醫師最開心的事。曾經有位病患開完眼整型手術之後,因為疤痕的問題,變得很沒自信,她經常戴眼鏡遮醜,更因此罹患憂鬱症好多年,後來經人介紹輾轉找到許醫師,幫她重做了眼整形手術,現在每天都化妝漂漂亮亮的出門,這位病患跟許醫師說,她很訝異年輕的許醫師可以處理的這麼好,不枉費自己路途遙遠的從台北跑來南部看診。

目前忙碌的工作幾乎佔據了生活的大部分,偶爾也會因為疲累產生倦怠感,但一想到病人治癒眼疾那種開心的神情,又重新燃起熱情,許醫師將繼續用行動與真心去對待病患,把握有限的看診時間,傾聽病人的心聲與近況,醫病同時醫心。
 
持續不懈耕耘眼睛醫學
台北慈濟醫院眼科主治醫師 沈姵妤
一場創新隱形眼鏡材質的研討會,沈姵妤以流利英文,提出個人獨道看法,讓與會人士留下深刻印象,為什麼英文如此流暢?不僅暢所欲言表達看法,還能提出精準問題?原來年少時跟隨父母一同前往美國,完成高中學業後,再回到台灣考上陽明大學醫學院,一級棒英文不再話下。

年少時的沈姵妤,想念護理系,媽媽見她有獨當一面、開朗性格,認為當醫師比較適合她,如今從醫十六年了,回憶起媽媽的分析,果然是「知女莫若母」,指引著她進入醫界,成為一名眼科醫師。最初選科時,也是有該選小兒科,還是眼科的困擾,一次實習時,親見小嬰兒的快速殞落,怎麼搶救,依舊無效,影響她的決定,眼科是眼見為憑,診斷後即刻治療,而且效果直接,和她獨當一面的性格相匹配,轉彎的結果,她成為稱職的眼科醫師。

十多年前,一位年長伯伯因為右眼白內障手術失敗後前來看診,經檢查時即已發現左眼視力一樣不佳,應儘早動手術,只因陰影未消,不願意做,期間就醫多次仍是搖頭。年前,老伯伯同意接受白內障手術,手術後老伯伯的視力有光覺了,還說出「十多年來,沒有看到自己的眼睛,發現太太好美」的動容之語。

伯伯為了答謝她,特別將感謝心意利用醫院字幕跑馬燈顯示出來,表達他由衷感激,她收到後深深感動與欣慰,這是醫者無形的責任與壓力,但已是博士的沈醫師將來仍持續不懈的耕耘進行眼疾的相關研究,希望對眼科醫學有幫助並能解除病人的痛苦。
 
讓病人安心就是最大的收穫
林偉欣眼科診所院長 林偉欣
林醫生當初決定加入眼科,主要看到隨著科技進步,眼科跨入新時代,以前不能進行精密手術例如白內障手術都能進行了,可以發揮空間較大,加上自己高中時,好友的哥哥,才大一就因高度近視而造成視網膜剝離,一生就此改變,所以林醫生才想在眼科貢獻一已之長,為患者服務。
 
從民國84年踏入眼科至今,林醫生持業已有21年的時間,開業時間長達14年。雖然自行開業、接觸每一種眼科疾病,但林醫生擅長白內障手術,而雷射屈光手術在前眼科醫學會理事長林浤裕指導下,治療技術也相當純熟。林醫生認為,現代人對雷射屈光手術的接受度高,只要已成年、每年近視度數未增加,且經醫生評估後適合者,就可考量進行手術,但最重要的,就是要信賴為你動刀的醫生。
 
談到信賴,過去有年近90歲的婆婆,因白內障10多年都看不到,足不出戶鬱鬱寡歡,後來林醫生細心跟她溝通,說服她接受白內障手術。手術完成後,婆婆看見久違的子女跟孫子,相當開心。甚至在她過世後,子女還登門向林醫生道謝,說因為林醫生耐心的溝通、說明,讓婆婆重新跟家人度過一段非常開心的生活。
 
這些家屬的回饋,也讓林醫生萬分感動,即便工作再累再辛苦,也深感這是一個美好的世界,自己做的是份有意義的工作。
 
醫病兼醫心,職業當志業
義大醫院眼科部主任 羅云婷
義大醫院眼科主任羅云婷醫師投身眼科領域已有十多個年頭,她一直於高雄地區服務。當初之所以投身眼科,因過去在實習階段輪流於各科實習時,覺得眼科學習及工作氣氛良好,加上她小時候親人罹患白內障卻因當時技術未成熟,而未積極開刀治療,致使視力不佳而影響生活。也因此讓她萌生投入眼科念頭,而開啟她在這領域的長期醫病耕耘。
 
眼睛是靈魂之窗,也往往是治病過程中療癒心靈的起點。羅主任門診患者年長者居多,除了治療病患的眼疾之外,羅醫師也常成為這些老人們心靈減壓的對象。她印象最深刻的,即是有位六十幾歲的婆婆,因眼睛黏膩不適的小問題就診,訪談間卻跟羅醫師抒發許多負面情緒,覺得人生無趣;羅醫師在診察過程也舉了許多親身診察過的病人承受病痛、失能或孤獨的案例,藉機幫這位婆婆打氣,勉勵婆婆好好照護視力,跟孫子和樂相處,找出生活重心與希望。在治療眼疾的同時,她覺得能讓一位充滿灰色思想的長者看到更有色彩的人生方向,其實更有內心的喜樂滿足。
 
對於十數年的眼科工作,羅醫師猶記得自己仍是位小醫生時,前輩說過一段話:沒什麼工作比當醫生更好,生意人賺了錢,要捐獻累積福報,而醫生只要認真對待自己的工作就會達到相同效果。這段話她一直謹記在心,也常常與自己的學生分享心得:當為了生活而工作,常會對工作充滿負面情緒;把醫師職業當成志業來做,好的事簡單做,簡單的事做好,將是體現樂在工作最好的一件事!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