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1.2萬名早發性失智者 資源極缺須重視
據推估,目前臺灣早發性失智症患者約有1.2萬人,因發病時患者可能正值壯年或擔任家中經濟支柱,往往給家庭帶來很大的衝擊,但早發性失智症鮮少被社會重視,不只政府提供的正式資源少,社區照護資源也趨近於零,早發性失智症家庭的聲音急需要被社會聽見。
 
身為家庭經濟支柱 罹病帶來巨大衝擊
早發性失智症是指65歲以下被診斷為失智症之個案,發病時很可能正處於人生顛峰期或扮演家庭重要經濟支柱,對於家庭帶來巨大的衝擊。此外,臺灣失智症協會副秘書長李會珍指出,很多早發性失智者知道自己罹病常會很自責,甚至不能接受,患者和家人往往怯於讓外人知道,內心也常承受更加倍的壓力。
 
病徵較不典型 增加確診難度
台大醫院神經內科陳達夫主治醫師表示,早發性失智症不僅發病年齡較早,病徵上的初期症狀也較為不典型,部分以視覺空間異常、決策能力衰退、行為能力異常或語言功能退化為表現,也因此增加確診難度。
 
另一方面,即使出現症狀,因年紀尚輕,很多人往往會以為是其他生理或心理因素造成,較難聯想到是失智症。陳達夫醫師表示,早發性失智症從發病到診斷所需時間,平均較老年失智症個案延遲2~3年。除此之外,早發性失智症病程通常進展較快,且症狀較多樣化,包含精神行為症狀。
 
資源補助少 需社會大眾重視
目前早發失智症礙於年齡限制,常不符合失能和老年照護的相關法令,能使用政府的服務很少,甚至被排擠,例如在長照十年服務裡,除非領有身心障礙手冊,否則65歲以下難以申請使用日間照護或入住型老人福利機構。
 
李會珍副祕書長強調,不只政府提供的正式資源稀少,針對早發性失智者的社區照護資源也趨近於零。目前現有失智症的活動設計,較適合老年人或中度失智者,早發性失智症患者比較不容易融入現有的失智症服務體系中,另一方面,早發性失智症患者的運動需求也比老年型失智症患者大,現行的老年服務難以直接套用在早發性失智者身上。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