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性麻痺治療新趨勢 臍血幹細胞露曙光

根據統計,腦性麻痺的發生率約為千分之二到四左右,換算起來,台灣每年約有七、八百名新的腦性麻痺病童。雖然腦性麻痺不是致死疾病,但若疏於治療,會有關節畸形或攣縮的情形產生,嚴重者需要旁人長期照護,值得家中父母特別注意!

 
腦性麻痺是指先天性腦部發育過程中,運動神經受到損傷造成的運動神經障礙,包括肌肉張力、姿勢及動作異常。不過它是屬於非進行性的疾病,患者的腦傷不會持續惡化,但通常會合併感覺系統、平衡系統及神經系統出現障礙。

中山醫院婦產科主任李世明醫師表示,許多家長很擔心會生下腦性麻痺的小孩,腦性麻痺主要發生原因包括孕婦在懷孕過程中,子宮內受到如德國麻疹或病毒感染,或生產過程缺氧造成缺氧性腦病變,以及產後胎兒腦部感染所造成。

腦性麻痺患者最常出現四大類症狀,包括肌肉僵硬、肌肉無力、肌肉動作失調及混合型。其中肌肉僵硬是最常見的類型,症狀包括肢體僵硬或緊縮,動作較緩 慢或笨拙,可能有半身麻痺、雙側麻痺或四肢麻痺等症狀。嚴重的神經肌肉系統的失調,會造成患者無法步行,治療起來較為困難,而且需要經常性的照護,幾乎無 法獨立生活,需依賴他人協助。

腦性麻痺患者的治療方式相當多,較傳統的治療包括使用鎮靜及抗癲癇藥物治療、施打肉毒桿菌及復健治療,目標在緩解神經肌肉僵直問題;另外也會透過手術方式來矯正患者姿勢及放鬆肌肉。這些治療方式雖已行之多年,但治療效果有限。

目前的技術是以幹細胞移植技術進行治療,讓神經獲得修復與再生,在國外已有數個成功案例。相信以目前台灣生技研發技術發展迅速、臍血儲存技術大幅提升的情形下,未來治療的可能性對腦性麻痺患者及家屬來說將是一大福音。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