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多焦點人工水晶體 一次解決您的視力問題
現階段的人工水晶體,不僅是軟式可摺疊材質,傷口大幅縮小,復原較快,而且可以矯正屈光,一併解決術前光學問題
 
潔娜35歲,工作時與電腦為伍,眼睛必須緊盯螢幕,下班後關掉電腦,手機又不離手,一天至少十二個小時離不開發光源螢幕。一年前,在三個月內,原本500度的近視度數,增加至900度,後來再惡化到1200度,嚴重影響視力清晰度,求診檢查後,發現罹患年輕性白內障,醫生建議要進行白內障手術,她嚇了一跳,這不是老年人才有的眼疾,怎麼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近距離用眼過長 加速白內障提早報到 
白內障是退化性疾病,幾乎每一個人都會發生,慶明眼科診所院長林義博解釋,正常水晶體呈透明狀態,有彈性,具有調節光線聚焦視網膜、過濾有害光,保護視網膜作用,長期受到強光照射的刺激,水晶體變硬、彈性變差,無法精準對焦,視力變得模糊,有畏光感、複視等症狀。白內障發生的原因,最常見的是老年性白內障,約占七、八成,年齡增長後,到了五、六十歲以上,水晶體混濁形成白內障,然而隨著3C產品的普及,改變使用者用眼習慣,長時間近距離接觸散發藍光短波螢幕的結果,使得白內障提早報到,三、四十歲的年輕人,罹患白內障的比例愈來愈高。
 
水晶體的混濁是默默在進行,最初不會有什麼感覺,常是看不清楚、近視度數突然增加,或是做了眼睛健康檢查後,才會發現是白內障所引起的症狀。林義博表示,只要水晶體混濁情況對日常生活沒有特別影響,不用急著動白內障手術,但水晶體混濁程度嚴重,已經嚴重影響生活作息,就必須儘早採取手術方式摘除白內障,再置換人工水晶體,改善日益退化的視力。
 
光學科技飛躍進步 擺脫視茫茫窘境
白內障手術已經是安全成熟的手術,林義博分析,傳統是囊外大傷口的摘除手術,由於沒有植入人工水晶體技術,必須戴著類似荷包蛋形狀的凸透鏡,才能看得到視野,後來發展到微小傷口的超音波乳化晶體乳化術,不用打針、不用包紮,術眼蓋上紗布後,就可以回家休息,目前更進步到雷射飛秒白內障手術,提供完美切割及人工水晶體置放位置的絕對精準。
 
人工水晶體的發展同樣精益求精,以往白內障手術治療,只是針對水晶體混濁的摘除,再置換新的人工水晶體,恢復看近、看遠的基本視力,林義博解釋,傳統人工水晶體是硬式塑膠材質,必須大切口才能置入,又因不易固定,常會移位,需重新取出再放置,患者備受困擾。滿足個人用眼需求,他建議有多重屈光需求的病患,手術前一定要與醫師進行充分討論及良好溝通,除了瞭解個人用眼習慣及需求,再依照個人經濟考量,挑選出最符合自我視力的人工水晶體。 
 
三大挑選原則 一次解決所有視力問題
人工水晶體已從過往的專業醫療品,演進到專業醫療生活便利品,款式、種類琳瑯滿目,年輕型白內障族群該如何挑選,才能解決所有視力問題。林義博提供3大原則:
原則1 非球面比球面為佳 
目前人工水晶體有分球面與非球面,傳統人工水晶體屬於球面鏡片,由於有邊緣設計,對於高度近視的年輕族群來說,視野周邊易出現扭曲變形
影像,存在球面像差,功能性人工水晶體為非球面設計,仿照人類水晶體的表面彎曲度,將鏡片拉成平面式,減少球面像差不失真,所以選擇非球面鏡片,可以讓光線聚焦,提高影像清晰度。

原則2 濾藍光多一層保護
非球面鏡片又可分白片、黃片,兩者差別在於黃片有過濾大自然光線中的紫外線、短波藍光作用,而年輕型白內障族群使用眼睛的年限很長,到戶外活動的機率又很高,建議選擇具有效保護視網膜及黃斑部功能的黃色人工水晶體,可增強視力品質,避免黃斑部過早老化。

原則3 優先挑選有改善屈光功能的人工水晶體
有些有近視、散光的年輕白內障病患,擔心人工水晶體沒有矯正屈光功能,術後還要配戴眼鏡,心中頗有遲疑,隨著光學科技的推陳出新,人工水晶體可以一併矯正近視、散光、老花,無需再配一副眼鏡,就能擁有清晰視力,同時具備看遠、看近的功能,只要是視野範圍內的所有景物,不論是遠、中、近距離,多焦點人工水晶體可以一次解決所有屈光問題,經檢查評估,眼睛調節力不錯的年輕病患,術後可以置換多焦點人工水晶體,降低對眼鏡的束縛。
 
醫流角色 林義博醫師
現任:慶明眼科診所主治醫師
經歷:臺大醫院眼科部視網膜科研究員
林口長庚醫院住院醫師
台北市立和平醫院主治醫師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