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篩 準確率僅5成
中華日報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一名73歲婦人感覺左下腹怪怪的,偶爾會有抽痛感,尤其要大便前最明顯,解完就舒服一點,她以為是便秘,自行買通便藥吃,症狀雖改善,但3個月後又出現類似症狀,吃藥也未改善。檢查確認乙狀結腸處有1顆惡性腫瘤,經腹腔鏡手術切除腫瘤。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醫師黃凱傑指出,患者很疑惑每年都有做衛生所大便檢查,結果都正常,為什麼還會罹患大腸癌?其實,大便檢查項目寫著「大腸癌篩檢」,很多人以為檢查報告正常就等於沒有大腸癌,事實上,大便檢查的準確率隨著檢查的種類(傳統化學法及免疫法)就有50%~92%之差,甚至會因食物殘渣影響檢查結果;也就是說大便潛血反應正常,還是有一半左右有大腸癌風險。
 
黃凱傑說,也許有人會問既然沒那樣準確,為何還要推廣這項篩檢?主要是因為這項篩檢方式便宜便利又快速,能用少少的資源篩選出一半的大腸癌病人,節省醫療資源,而且越早發現癌症變化,治療需要花費的資源越少,這就是篩檢的意義。
 
既然大便篩檢有一定的不準確率,黃凱傑提醒,若有下列情況要特別注意,及早就醫。第一是長期貧血,甚至已經嚴重到會頭暈,更要小心。第二則是排便習慣改變。第三則是大便形狀變得細長或是有黏液。第四是腹部會隨著腸子蠕動而疼痛。
 
此外,建議50歲以上、無症狀者,最好每5年做軟式乙狀結腸鏡檢查及每年做大便潛血反應檢查。如果有大腸癌家族史風險者則建議30歲以上就要做檢查,追蹤頻率則根據第一次檢查的結果而定。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