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輪狀病毒 把握疫苗接種時效

  台灣位處亞熱帶地區,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病毒潛藏,其中的輪狀病毒有「幼兒霍亂」之稱,不僅冬天為感染的高峰期,近年來更有不少夏季感染的病例。5歲以下的嬰幼兒幾乎都感染過,2歲以下寶寶約占60%,且以嬰兒期第一次感染的症狀較為嚴重。

  嬰幼兒最常見的感冒症狀通常有嘔吐、發燒等,服用抗流感藥物即可恢復健康,但一旦感染了輪狀病毒腸胃炎,其症狀有嘔吐、發燒及水瀉,每日腹瀉次數會高達10-20次,可能持續3-10天,目前沒有特定的治療藥物,嬰幼兒得靠自身抵抗力走完病程。然而,持續的嘔吐及腹瀉會造成大量的水分及電解質的流失,脫水的症狀如尿量不足、哭泣沒有眼淚、眼眶凹陷等,需要幼童專用的電解水及米湯來補充水份與熱量,不建議用市售運動飲料來代替;若補充不足或者補充的方法不對,都容易造成電解質不平衡及酸中毒的現象。在臨床門診經驗中,常見幼兒因感染輪狀病毒而脫水住院,並導致抽搐、休克、腎衰竭等現象,甚至也出現過輪狀病毒合併沙門氏菌等病菌,乃至引發其他併發症,如大腸腫脹、破裂腹膜炎等。然而,輪狀病毒的感染途徑和常見併發症卻仍然鮮為家長所知。

  輪狀病毒並非嬰幼兒才會受到感染,但通常幼兒的抵抗力較成人差,許多幼兒會因為感染輪狀病毒嚴重到住院治療,以每位病童平均住院4.5天計算,包括住院、門診,以及其他家庭支出等因住院治療所造成的直接成本,就可達到新台幣23,660元的支出,若一併考量家長為照顧病童而損失的間接成本,為了頻繁的腹瀉不斷換尿布等,平均家庭損失達30,135元。而且除經濟上的沉重負擔外,家長更需承受眼見子女感染的痛苦、日漸消瘦等心理創傷。

  不過,台灣自接種輪狀病毒疫苗後,診間出現嚴重症狀的感染案例明顯降低,顯示疫苗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而世界衛生組織(WHO) 也建議各國,使用疫苗來對抗輪狀病毒的流行。可是,台灣幼兒接種輪狀病毒疫苗的人數有限,疫苗難以發揮群體保護效果,因此輪狀病毒腸胃炎仍常見於嬰幼兒間。

  據醫學報告顯示1,比利時全國大規模接種口服二劑輪狀病毒疫苗一年後,有效降低輪狀病毒發生率逾五成,且疫苗能發揮群體保護效應,讓未曾接種疫苗的2至5歲幼童感染機率也有效降低,由此顯示輪狀病毒疫苗確實具有群體保護的效果,過疫苗群體保護效應,可大幅降低家庭及社會的經濟支出。家長應重視輪狀病毒嚴重性,把握黃金六個月及早透過接種疫苗預防輪狀病毒,才能幫助寶寶有效對抗輪狀病毒腸胃炎的侵襲。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