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齒新煩惱 事先評估是關鍵​
試想,一個年輕的原始人,不懂得刷牙,吃的又是粗糙堅硬的食物,負責磨碎食物的第一與第二大臼齒可能在二十幾歲就脫落,而在此時,竟然長出了第三大臼齒(智齒),所以智齒可說是造物者送給原始人類的禮物。然而,經過演變與進化,忘了隨人類進化而退化的智齒,就成了現代人類的大煩惱。和原始人相比,現代人的下顎體積變小,沒有足夠的頜骨空間留給智齒,因此智齒反而會造成許多口腔與牙齒的問題。

誠如李維達醫生所言,現代人的口腔就好比只有七格半的停車位,若硬要停八台車進去,不是前一輛車會被撞壞,就是停車場被破壞!
 
Q1. 到底什麼是智齒?
智齒是第三大臼齒的俗稱,第一與第二大臼齒分別在六歲與十三歲前後萌發,第三大臼齒則於十八到二十歲發育完成,由於這個時間通常人類已趨成熟,故又稱為智齒,象徵智慧的到來。

Q2. 智齒所造成的問題?
李醫師指出,由於智齒萌發空間不足,推擠鄰近牙齒也就是第二大臼齒而出現疼痛現象,而這個位於口腔最深處的牙縫不易清潔,除了智齒本身容易產生蛀牙、牙齦牙周炎,也會殃及第二大臼齒,造成第二大臼齒的蛀牙與牙齦牙周發炎,甚至導致第二大臼齒受損嚴重而需一起拔除。所以該拔的智齒若是拖延不處理,日後需「加倍奉還」。

Q3. 那些情況,醫師會建議保留智齒?
李醫師直言,多數智齒都會造成健康的問題,只是發作時間的早晚而已,因此大部分的人都必須拔除智齒,大概只有以下兩種人有機會保留智齒:
1. 具有寬廣的上下顎前後長度,智齒生長空間足夠,但同時必須清潔做得很好,且仍要定期檢查追蹤。
2. 智齒埋伏位置非常深,以至於手術時傷及神經的風險比移除智齒還大,就可以保留(雖然還是可以用種種較為複雜的方法移除它)。

如果確定智齒的生長方向或是生長位置不良,在二十歲以前智齒的牙根尖發育完全之前就移除是最佳時機,因為年輕人骨頭較有彈性,且牙根尖發育未全,不易卡在骨中造成手術困難,且術後恢復速度快,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對手術的恢復依然很好。到了三十幾歲之後,骨質的硬度增加,牙根尖發育完全,有時手術時必須移除與青年時期相比更多的骨質才能夠將智齒取出。

基本上在十六七歲時,若全口攝影圖片上出現智齒的影像出現,就可以開始評估智齒可能的走向與拔除的時機。

Q4. 醫師在進行拔智齒前,會做那些評估?
首先是評估手術的風險,下顎智齒過於接近下顎神經管的,上顎智齒過於高位太接近上顎鼻竇的,會使醫師更加小心手術的方向與位置。病人的一般身體狀況、凝血機能、局部發炎情況都在評估之列。

Q5. 什麼樣的人拔智齒較有風險?
只要一般身體狀況健康,凝血功能正常,一般而言,智齒的手術風險並不高,但若有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在拔牙過程中或術後有可能會引發嚴重的併發症,術前應先詢問專科醫師,經過審慎的評估再來拔牙比較安全。

在處理上上顎智齒一般來說比較簡單,以拔牙鋌頂出,或以拔牙鉗夾出即可,但是下顎骨一般是較為緻密的,下顎智齒體積也較大,阻生的位置方向較多變化。有的以拔牙鋌頂出即可,很多的下顎智齒必須以牙科器械切除阻生的部分,也就是卡住前牙或是周圍骨頭的部分,然後再以拔牙鋌頂出,或是再把剩餘的牙齒切分再頂出。
 
配合醫師診療 可以降低疼痛感
李醫師指出,腫脹其實是正常的術後發炎與修復過程,腫的情形會在術後三天左右達到高峰,之後就會穩定下降,一週左右大部分就消散了,二週左右會完全消散。醫生的技術若純熟且經驗豐富,會根據病人的狀況設計手術療程與方式,的確能降低術後的恢復期與疼痛感,但患者的配合與心理建設也很重要。
 
如果真的很怕痛,你可以以下列方式處理:
1. 填補膠原蛋白:膠原蛋白可以暫時撐住拔牙後窩洞的空間,也為凝血提供了快速且巨大的架構,增強造骨修復的速度與範圍,病人使用後,局部的成骨量比較多,術後不適感也較少。
 
2. 使用雷射照射增進切線的癒合。
 
3. 勤熱敷:在術後第三天開始熱敷,使用熱水袋或是熱敷袋,以皮膚舒適的溫度敷在疼痛處。

關於術後照顧與注意事項,李醫生表示,「別理它,它就會好」,如果病人一直去吸吮傷口或是舔傷口,會干擾血塊在局部的穩定性,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放鬆心情,讓癒合過程自然進行即可。術後第一天不要吃太燙太辣太刺激太硬的食物,盡量多休息,術後二至三天後依據個人舒適的反應逐步回到原本喜好的食物與活動。

採訪撰文/Bonnie.圖片提供/李達維醫師.本文感謝李達維醫師 提供專業諮詢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