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殺手蟹足腫 預防勝於治療
人體傷口在癒合時,都必須經過止血、發炎、增生、表皮形成及組織重組等過程,若照護得當,便能避免感染和傷害擴大。然而在過程中,皮膚纖維母細胞必須製造膠原蛋白來修復傷口,一旦纖維母細胞過度活躍增生,便可能形成「肥厚性疤痕」或「蟹足腫」,不僅影響外觀,更有可能使患部不適。

「蟹足腫」和「肥厚性疤痕」的不同
曾世鳴醫師表示,「蟹足腫」的生成從嬰兒到老年人都可能發生,好發年齡為10至30歲,有色人種較容易產生,其成因一般認為和基因、受傷部位與受傷方式有關。「蟹足腫」通常都是在外傷發生後數月甚至更久後才會逐漸產生,因此許多患者通常都是第一次生成時,才發現自己有這樣的體質,但也未必每一次外傷都會造成「蟹足腫」,只是發生機率較高。

「蟹足腫」的治療方式
針對已有「蟹足腫」的患者,王修含醫師建議可先以「類固醇注射」和「冷凍治療」為優先考量,由於這兩種方式皆為健保給付項目,是最為經濟實惠的選擇。「類固醇注射」是以針頭將少量類固醇注入患部,可抑制發炎反應與細胞間的信息傳遞,並造成血管收縮,減少疤痕組織的血氧供應,並抑制纖維母細胞增生,減緩新生膠原蛋白的速度,但若長期或過量注射,可能產生皮膚色素變化、皮膚萎縮、微血管增生等副作用,類固醇注射的劑量和次數均依患部大小和深度而定。

「冷凍治療」則是以零下196度C的極低溫液態氮接觸在患部上數秒,使病灶微循環缺血性壞死而萎縮脫落,除了這兩項療程外,亦可視情況搭配複合式療程達到更好的效果,包含自費的「脈衝光」或「染料雷射」施打,選擇性破壞供應「蟹足腫」的血管,減少組織的血氧供應,使「蟹足腫」萎縮並抑制其增生,同時改善泛紅的外觀;或透過「肉毒桿菌素」來減少病灶張力、抑制纖維母細胞增生,進一步促進細胞凋亡,來達到改善「蟹足腫」的目的。

曾世鳴醫師強調,適當的輔具敷料對改善「蟹足腫」頗有療效,包含以壓力輔具(如壓力衣或束帶)進行壓力治療,針對疤痕加壓、使組織缺氧,都能達到有效的預防與治療;或是自行敷貼矽膠貼片、塗抹矽膠凝膠亦可,其中矽膠貼片可提供皮膚適當張力,其效果略勝於矽膠凝膠,且能夠重複清洗使用更是一大優勢。
 

有效擊退「蟹足腫」
若患者本身已有「蟹足腫」體質,日常生活中應該注意哪些事情呢?王修含醫師表示,除了蚊蟲咬傷、長痘痘或重大疾病的手術治療可能無法避免,首要任務仍是「預防重於治療」,避免受傷而造成任何傷口才是最重要的關鍵;若接受手術或意外受了傷,則要特別留意照護傷口,聽從醫師的建議和指示進行合適療程,避免傷口感染;若「蟹足腫」已經造成,應與皮膚專科醫師做良好的溝通,並耐心地接受長期適當的治療,細心呵護患部、避免傷口形成,才是最好的辦法。

採訪撰文/Miki.本文感謝王修含醫師、曾世鳴醫師 提供專業諮詢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