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孩子「分享」的喜樂
「你好小氣哦!這麼多玩具為什麼不分一個給客人玩?」、「你不把餅乾分給哥哥吃,我就把餅乾收起來」……現在多為小家庭型態,加上孩子生得少,令父母擔心孩子養成自私的心理,因此,希望能培養孩子樂於分享的好行為。然而,父母一味強迫孩子分享,容易造成他的反感,究竟該如何聰明教養,使孩子在玩樂中學會分享?
 
5歲的小斌是家中獨生子,某天4歲的表弟到家裡玩,兩個小傢伙為了一台小汽車吵得不可開交,小斌說:「這是爸爸買給我的。」表弟不甘示弱回他:「給我玩嘛,我要玩。」由於誰也不肯讓,最後媽媽出面處理,小斌不僅被媽媽指責,還被處罰不准玩玩具……。

對於孩子不願意分享,友緣基金會執行長廖清碧指出:「這是正常現象,但有些孩子樂於分享一部分玩具,有些玩具則不願與人分享,像是他很寶貝、喜歡或覺得特別的玩具。」倘若家長站在「面子」的角度思考,例如:孩子願意分享,代表小孩教得好;孩子不願分享,代表沒教好,如此即為父母帶來壓力,並採取強迫孩子分享的教養方式。此時,建議父母不妨從自身朋友來思考,即使再好的朋友也不見得會與他分享所有的物品,這會讓父母較能認同孩子願意分享的舉動,以及不想分享的行為。

另外,當親友的孩子到家裡玩時,也可先與孩子溝通和詢問意見,「哪些玩具不想借朋友玩?」、「如果不想借的玩具先收起來,願意分享再拿出來。」除此,有些幼兒園會舉辦「玩具分享日」活動,孩子帶玩具去學校與同學分享,父母亦能事先告知孩子,不想借同學的玩具不要帶,使孩子清楚了解自己可以分享及不分享的玩具。
 
父母必須釐清4大觀念
養成孩子樂於分享的行為時,父母觀念應先理解以下觀念:

觀念1:分享慷慨,不分享小氣
若輕易以不願分享是小氣、樂於分享是慷慨來定義孩子,容易產生孩子的情緒,廖清碧執行長說:「孩子的情緒來自於父母的教育方式,而非『分享』這件事。」再者,與其說分享代表「慷慨」,更實際來看,其實分享是符合大人希望的行為,令大人覺得高興、有面子,也會讓孩子做出「分享」的行為時,也許帶著「討好」的心態,但孩子心裡卻不想這麼做。

另外,當父母習慣要求孩子與人分享,久而久之,小孩可能會覺得「為什麼別人不跟我分享?」內心產生不平。甚至父母若經常強迫孩子分享,漸漸孩子也學到以強迫方式要求同儕分享,衍生人際問題。

觀念2:讓分享
有兄弟姊妹的家庭,經常見到父母要求哥哥或姊姊將玩具讓給弟弟、妹妹,事實上,這也是一種勉強,此教養方式並不會讓兄姊學到「分享」的能力。再者,也許哥哥或姊姊為了討父母歡心,熱情與弟弟、妹妹分享玩具或零食,當爸媽不在家時,就趁機欺負弟弟、妹妹。

不過,也有些兄姊樂於與弟弟、妹妹分享,但若得到弟弟、妹妹不願與自己分享的結果,因而對弟弟、妹妹產生微詞,此時被父母指責「小氣」、「愛計較」,長期下來,兄姊可能會覺得父母不公平,偏袒弟弟、妹妹,形成人格扭曲。廖清碧執行經過長期觀察,此狀況不僅影響現在,還可能影響孩子將來的人生,出社會工作覺得主管不公平、婚後抱怨公婆不公平,父母不可不慎。而且經常犧牲自己意願而分享的孩子,也會失去自我及人生方向,成為沒有主見的人。

觀念3:尊重孩子的物品支配權
父母應學習尊重孩子擁有自己物品的支配權。不過,當兄弟為一個玩具起爭執時,有些父母會跳出來說:「那是我買的,大家一起玩。」這樣的做法並不恰當,例如:媳婦送1條圍巾給婆婆,但婆婆送給小姑,媳婦沒有權利向小姑要回圍巾或質詢婆婆為何將圍巾送給小姑,因為那條圍巾屬於婆婆的。同理,當爸爸買小汽車給哥哥,小汽車即屬於哥哥的,他有權利借或不借給弟弟玩。

當孩子不願彼此分享玩具時,孩子的行為背後有其理由,父母應先瞭解,例如:先問哥哥為何不借小汽車給弟弟玩。此時哥哥可能會說:「我上次借弟弟玩具,結果他玩壞了」或「弟弟上一次也不借我玩積木」等,這時大人再帶著孩子討論:「弟弟若願意借哥哥積木,哥哥就借弟弟小汽車」,或詢問弟弟:「下次哥哥跟你借玩具時,是否願意借他?」當兩人找到協商方式,就會願意互借。倘若弟弟仍不願借哥哥積木,或下一次也不願借哥哥玩具,家長可以同意哥哥不借小汽車給弟弟,如此弟弟才會學到分享,不致於被寵壞。

觀念4:鼓勵孩子發展自我
學齡前的孩子以自我為中心,乃在於他正在發展自我。廖清碧執行長進一步解釋:「孩子原來的自我還不明確,自我是發展而來的。」因此,如果孩子所做的事對自己沒有傷害,也不會傷害別人,不妨尊重他的堅持,盡量少勉強他。例如:孩子不想與同儕分享玩具,大人卻經常要求他借別人玩,忽略孩子不願做這件事的原因,長久下來也壓抑孩子的自我發展。此時父母應幫助孩子找出原因,釐清他的情緒,由孩子決定自己的喜怒哀樂,而不是以「分享」、「大方」概括要求孩子所有的做為。

哪類孩子較不樂於分享?
被寵壞:通常被寵壞的孩子較不願與人分享,因習慣要什麼有什麼,或都由哥哥、姊姊讓給他,故無法學到分享的能力,甚至認為他應得的。

被疏忽、被拒絕:孩子經常被父母疏忽或拒絕,不受重視。當孩子想抱抱時,父母將他揮走;孩子講話時,爸媽叫他閉嘴等,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下,小孩由於沒被愛夠,所以沒有能力,也不容易與人分享。
 
Do it 孩子開心學分享
如何讓孩子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下,體驗並學習分享呢?以下為親子專家提供的好方法。

讓孩子感受分享的快樂與滿足
當一群孩子正在玩玩具時,若孩子借積木給其他孩子玩,爸媽可以鼓勵孩子:「還好你有借他玩,大家合作堆積木,玩得很開心喔!」準備回家時,也要請那位孩子謝謝自己的孩子,並一起將玩具收拾整齊。

不過,廖清碧執行長不建議稱讚孩子:「哇!你好棒,願意跟朋友分享。」這會讓孩子知道大人的喜好,因此,不妨這樣問孩子:「你今天借朋友玩具,自己愉快嗎?為什麼?」幫助孩子瞭解自己比大人讚美他更重要。如果平常孩子不太願意借玩具,今天竟然願意借,爸媽可以問他:「我好佩服你願意借玩具給朋友,為什麼你願意?」引導孩子瞭解心情及原因。

藉用繪本或故事引導
透過故事或繪本來引導孩子。講故事時詢問孩子:「為何這個男生願意跟朋友分享他的傘?為什麼那個女生不願意?」然而,在教養的過程並不是貫徹思想,而是培養孩子的自我概念,對事情有所認知與理解,知道自己的主張,進一步關心別人、同情別人,如此亦能慈悲對待自己與他人,這才是孩子需要學習的,而不是盲目聽從父母的話。

生活中養成分享的習慣
日常生活中應培養孩子分享的習慣,例如:晚餐後將一盤水果放在桌子上,對孩子說:「我們一起吃水果,這是你的,這是我的,我們一起分享。」而不是將水果直接放在孩子前面;或者爸媽陪孩子玩玩具時,對孩子說:「我也想玩,我們一起玩好嗎?」甚至問他:「你一直玩黏土,什麼時候輪到我?」

廖清碧執行長發現多數家長對待小孩的方式,有時會寵壞他,像是把孩子喜歡吃的食物整盤放在他前面,或只買孩子愛吃的水果等。事實上,在教養孩子時,應考慮孩子將來要成為一個大人,必須思考孩子的權利與必須學習的事物。

Don’t 當心孩子反感
培養孩子分享行為時,哪些做法應該避免?以免非但沒有養成孩子的分享態度,反而讓他覺得爸媽不公平?

強迫孩子分享
避免強迫孩子分享,或直接拿走孩子手裡的物品給另一個孩子,這種做法不僅無法讓孩子體驗分享的滿足、學到分享,反而讓他以同樣方式強迫同儕分享。

年紀大應該讓年紀小
哥哥、姊姊不願意借弟弟、妹妹玩具或物品時,不宜採取「哥哥、姊姊比較大,比較懂事,要讓給弟弟、妹妹」的做法。廖清碧執行長指出,父母可以詢問:「怎麼樣你才願意借?」若姊姊回答:「弟弟也不借我玩具。」這時趁機教育弟弟:「當你想借姊姊玩玩具時,再來找媽媽,我再跟姊姊說。」讓弟弟、妹妹有學習分享的機會。

此外,父母先別急著評論他們的問題,所有事情皆應考慮孩子與兄姊的自我發展、與朋友的自我發展。當哥哥、姊姊和弟弟、妹妹相處時,一旦年紀小的哭了,通常爸媽會緊張趕來護著年紀小的,沒有看見多是弟弟、妹妹先「出招」惹哥哥、姊姊生氣。

責備或處罰
當孩子不願借同儕玩具時,有些家長會對孩子撂話:「你不借,下一次就不要來阿姨家玩」,或「你不借妹妹玩,就去罰站。」刻意處罰孩子給別人看,讓孩子覺得沒面子,這都可能引起孩子覺得家長不公平、偏袒的心理。甚至有些爸媽會和孩子談條件,例如:「你要借弟弟玩黏土,我才買給你。」在此提醒家長,買給孩子的東西,即是屬於他的,他有權利支配自己的物品。

尊重孩子如同尊重一個大人
其實孩子大多是仁慈的,通常有原因才不願與人分享,除非被寵壞了。廖清碧執行長認為,大人不妨先聽聽孩子的說法,同時尊重孩子擁有所有權的能力,尊重孩子的喜好如同尊重一個大人。孩子可以做喜歡的事,只要不影響別人、不傷害自己。

給少許零用錢,學習惜物與算數學
廖清碧執行長很贊成給小孩少許零用錢,例如:一個月200元。她以自己的小孩為例,從孩子3歲便開始給零用錢,就她的經驗,學齡前孩子較好學習。若待孩子到了國小,再教育金錢使用會比較困難。當孩子使用零用錢時,大人也能教他算錢、學數學,像是付給老闆的錢夠不夠?找零對不對?不過,學齡前的孩子通常會有點心時間,父母應先告知孩子零用錢的用途並不是買點心,例如:布丁、飲料、零食等,而是買他想要的玩具或文具。

當孩子擁有零用錢買東西時,他會特別珍惜。假設孩子1個月有200元,他會發現買了玩具後錢會變少,漸漸懂得如何使用金錢。如同剛出社會的上班族,第1個月領到薪水可能會花很多,待發現錢不太夠用,第2個月就漸漸收斂。此外,若孩子想用零用錢買一個400元的玩具,但他只有200元,即想到要存錢,此時爸媽可以與孩子討論、規劃,這個月不花、下個月不花,就能存到錢。如果孩子看到其他玩具也想買,爸媽可以與他討論適合的方法,例如:花一半、存一半,存久一點再來買,但前提是父母絕不借錢給孩子。孩子學習了延宕滿足的能力,長大後較不會刷爆信用卡,會珍惜使用零用錢買的玩具,對玩具的選擇也會變得越來越好。

以大人角度教育孩子 建立價值觀
孩子用慢慢存來的錢買到玩具時,對自己的物品會很有概念。如果朋友玩壞他的玩具,他會很心疼處理這件事,不會單純想玩具是媽媽給的而不介意,建立了惜物的概念。當然,孩子可能會要求朋友要買全新的玩具賠他,亦學習權利的訴求。廖清碧執行長說:「當爸媽用大人的角度對待孩子,其實也在從小幫他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廖清碧
學歷:日本明治學院大學社工碩士
經歷:輔仁大學社會工作系講師
現職:友緣基金會執行長、東吳社工系所副教授


採訪撰文/魏婕綝
諮詢/友緣基金會執行長廖清碧
模特兒/溫柔媽咪韋廷、漂亮姐姐意媞、可愛妹妹凡恩
攝影/檸檬巷館
 
*更多內容請參考:【媽咪寶貝】2016年01月號。http://www.mababy.com/newkm/
*【媽咪寶貝】官方網站。http://www.mababy.com/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