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40週完美胎教法(上)
現今書籍與專家所提倡的胎教法百百種,如何選擇適合自己與寶寶的胎教方式,才能達到胎教真正的意義?本文特別邀請兩位專家來分享正確的胎教觀念及做法。
 
親子關係的第一堂課
談到胎教,相信許多人的直覺便是「讓寶寶在媽咪肚子裡就接受某些教育,讓他的未來發展更快速」,這樣的想法嚴格說起來並沒有錯,但卻很容易流於偏向智育發展的期待。然而,至今仍未能有任何科學證實,當媽咪對腹中胎兒進行知識教育後,他們未來的智商發展會有特別影響。

其實胎教的方式並非在於智力的培育,而是透過各種與寶寶產生互動的方式,來傳達父母親的愛,讓他們尚未出生前,便能與爸比媽咪建立初步的感情交流,使孩子感到安心,進而讓身體、精神各方面發展順利,出生後更能快速與這個世界接軌。
 
胎教知多少?
對於胎教的定義,臺安醫院心身醫學科暨精神科主治醫師蔡佩蓁表示:「胎教,當寶寶還在子宮裡、尚未出生時,適當給予一些視覺、聽覺與觸覺等各方面的刺激,讓寶寶提早感受到外在的世界,並且對於爸媽的聲音產生熟悉感。」胎教的功用並非影響胎兒的意識層面,而是在於情感層面,雖然沒有確切科學研究證明胎教的影響,但的確有許多受過胎教的孩子,因為在媽咪肚子裡時常聽見爸比與媽咪說話的聲音,對此聲音有一定的熟度,故出生後哭鬧之際,聽到爸媽熟悉的聲音後,較容易冷靜,安撫上也輕鬆很多。而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潘恆新更說明:「胎教的意義,不是在教胎兒要變得多聰明,是讓父母親滿滿的愛得以傳達給孩子,讓胎兒明白自己被愛,出生後更能有顆穩定且慈悲的心。」因此,胎教最重要的目的,便是讓孩子與父母親提早建立感情層面的連結。

其實胎教的觀念早在古代就已經產生,研究發現顯示,古書《列女傳》及《大戴禮記》兩書當中,都有談及婦女在孕期時,自身行為會影響胎兒發育的觀點,而《辭海》中曾提及,孕婦若有好的言行,可為胎兒帶來正面影響。而其它古代書籍如《婦人大全良方》、《醫學入門》也都有胎教的相關記載。在古代,雖然無法透過科學方式進行研究,但古聖先賢們所提出的見解,也是相當有道理的!當時他們對於胎教提出了幾個大原則:結飲食、忌房事、慎寒溫、調情志、戒生冷,雖然並非完全正確,但方向大致與現代觀點無太大落差。

胎教很難透過科學方式去證明實際效果,到底對於外國人來說,胎教到底是有效還是無效呢?其實,世界各國的人多半相信腹中胎兒能對外界的刺激有所感受,且影響到出生後的某些狀態。在日本,從江戶時代便有研究胎教的紀錄,雖然當時曾一度被認為是迷信活動,但在科技日益進步的現代,許多日本醫師證實成長到一定大小的胎兒,可以明顯感受到外界給予聲音與光線的刺激,且在寶寶出生後,會因為再次聽到熟悉的聲音而平靜下來;英國李斯特大學曾進行一項研究,他們在胎兒出生前三個月,密集讓孕媽咪播放音樂給寶寶聽,而在寶寶出生後,播放過去曾讓寶寶聽過的音樂,以及一些新的音樂,調查顯示,寶寶多半會對曾聽過的音樂較感興趣,顯然他們能夠記憶自己在母體時所聽到的聲音。美國則在西元1905年左右,便有學者研究指出,胎兒會因為外界給予的聲音刺激而增加活動量。俄羅斯人十分熱衷於胎教活動,因此俄羅斯的孕婦們,時常會透過歌唱、繪畫、舞蹈、閱讀與參加藝術類活動來作為胎教的一環,且他們深信孩子們會因為媽咪的行為而有所改變。綜觀下來,無論在哪個國家,都希望寶寶能夠提早在媽咪肚子裡感受外面世界,培養一些好的素養或內涵。
 
揪出常見的胎教迷思
一般家長對於胎教仍有許多疑問,無論是執行方式、成效,乃致於執行過程中所衍生的大小問題,讓爸比媽咪好困惑,甚至質疑進行胎教的意義。蔡佩蓁醫師表示,許多媽咪認為胎教是種不得不執行的作業,無論自身狀態好與壞,都會勉強自己進行胎教。但胎教最主要的核心價值是:「將媽咪幸福的狀態傳遞給寶寶」,媽咪能健康快樂,寶寶也會感到愉快。若勉強自己在不愉快的狀態下進行,絕非好事。

至於某些父親會認為胎教是媽咪的責任,應該由媽咪自己執行,因為寶寶在媽咪的肚子裡。然而,即使寶寶存在於媽咪的肚子中,爸比也應該參與胎教,當父母親同時對寶寶說話、撫摸,不僅讓寶寶感受到爸比的存在,更能讓媽咪有被支持的感覺。此外,部分的爸比媽咪在執行胎教時有些疑惑,例如:寶寶真的聽得見聲音嗎?潘恆新醫師指出,德國醫學期刊曾經實驗證實,當寶寶的聽覺發育成熟後,拿耳機靠近媽咪的肚子旁,若突然將聲音調到最大,寶寶會突然震動一下,這便是受到聲音刺激所產生的反應。又例如:為什麼在晚上胎教時,寶寶常躁動不已?其實這是正常反應,因為當媽咪在休息時,心情穩定、心跳與血壓平衡,在這樣的狀態下,寶寶會覺得環境變得安全,活動力會增強,並非有什麼不良反應或疾病,無需太過擔心。

進行胎教前,有幾個重點要提醒媽咪:
》半信半疑則不如不做:當爸比媽咪對於胎教始終保持質疑態度,執行時也總忍不住思考:「這麼做到底有意義嗎?」當媽咪無法全心投入胎教活動、維持身心靈放鬆的狀態,甚至還帶勉強的感覺,胎兒就不會有愉悅的感受,還不如不做。

》不要期望胎教有明顯成效:雖然許多體驗過胎教的家長認為,胎教對寶寶是很有影響與感覺的一項活動,但當媽咪一直抱著:「一定要看到成效!」而過度期待或產生壓力,胎兒也會有負擔。每位寶寶有他們自己要發展的生命歷程,即便努力過後並無顯著成效,也應欣然接受。

》不要胡亂迷信偏方:媽咪有時會看到坊間流傳各式胎教偏方,若不分是非黑白的胡亂相信、瞎作一通,進行劇烈活動或者服用奇怪藥物,後果可能不堪設想!因此,在進行胎教的過程中,務必與醫師們詳細討論。
 
進行胎教前,調整身心狀態
當媽咪開始準備進行胎教時,最重要的是媽咪自身的狀態,無論是生理與心理層面都需要健康,因為這些都會影響到胎教的成效,蔡佩蓁醫師提醒:「媽咪應該要有足夠的休息、均衡的飲食,且千萬別在不情願的狀態下進行胎教,胎教並非作業,若因為別人的期望或內心總認為不執行胎教就會怎樣,都會讓胎教的功效大大降低。」所以,胎教首重的是媽咪心情愉悅,當媽咪帶著快樂的心情,無論是與寶寶說話、講故事給他聽,都能讓寶寶感受到媽咪的愉悅,好比「房子建得好,住起來就會舒服」。依然要再次強調,胎教並非例行公事,而是爸比媽咪自願性與寶寶接觸與建立情感的一種管道,若真無興趣,不做也沒有關係。當媽咪勉強自己時,寶寶其實都會感受得到。

部分孕媽咪也許是工作關係,時常處於高壓力的環境下,當自身壓力過大時,壓力荷爾蒙(可體松)指數變會飆升,如果無法適時紓解壓力,不僅媽咪可能產生焦慮與睡眠障礙外,對於寶寶的生長發育會有嚴重影響,例如:新生兒體重過輕的問題。潘恆新醫師也認為,媽咪的壓力大、情緒不穩定,使得血壓急遽變化、體內產生腎上腺素,造成子宮收縮,導致寶寶有強烈的不適。上述各種現象顯示,媽咪的情緒在胎教前,是必須先被穩定的關鍵,建議媽咪做些孕婦瑜珈或者讓自身愉悅的活動,有助於抒壓。

此外,媽咪的健康也是胎教前、後十分重要的一環,當媽咪身體狀況不穩定時,寶寶也會不舒服,在此狀態下進行胎教,無疑是白費功夫,因此,潘恆新醫師提醒媽咪:「孕期的營養非常重要,前三個月必須穩定補充葉酸,而鈣質、各種維生素都應適量攝取;寶寶20週左右,媽咪應該要使用托腹帶,避免腹部有下墜感而導致抽痛;在孕程中,體重不應增加超過16公斤,因為媽咪過胖,走路易喘、行動不便,使得身體疲憊不堪。」

了解胎兒發育歷程,選擇合適的胎教
當爸比媽咪開始進行胎教活動前,建議先行了解胎兒發育的過程,因為懷孕初期,寶寶還僅是個小胚胎時,對他進行胎教完全是沒有益處,甚至可能還會傷害到胎兒,因此,爸比媽咪應該依照寶寶生長狀況,待觸覺、味覺、聽覺等受器逐漸發育完畢後,配合適當的胎教方式,即可大大提升胎兒感受力。

710
此時寶寶從胚胎發育成胎兒,且身體各部位器官逐漸發育成形,而觸覺受器一開始是由嘴唇及臉頰開始發育,在未來六個月會逐漸延伸到身體的其他地方。

1115
寶寶開始有吞嚥、吸允等動作,且一些維持生命的重要器官,例如:大腦、腎臟、肝臟、腸胃與鼻子等呼吸器官開始逐漸發育。

1315
寶寶已經擁有成熟的味覺味蕾,可以嚐到羊水中強烈的氣味,甜味的刺激會增加寶寶喝羊水的頻率。此時媽咪可以進行飲食胎教法(味覺刺激),透過媽咪攝取的各種食物,讓寶寶增加對食物多樣性的熟悉。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