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D新治療準則 倡導專屬治療指引

【中國時報 李盛雯/台北報導 】

  台灣每年花費在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健保支出高達新台幣270億元,有1.8萬人死於呼吸相關疾病,其中5千人死於慢性阻塞性肺病,名列十大死因之一。

  調查指出,國內40歲以上成人,約16%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吸菸及二手菸為目前慢性阻塞性肺病的高危險因子。

  很多患者常把慢性阻塞性肺病當成氣喘,主要症狀都是呼吸困難及急促,但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部呼吸加護中心主任彭殿王表示,年輕族群較易罹患氣喘,是可以治療恢復的;慢性阻塞性肺病好發族群為中老年人,無法治療恢復,但可以靠藥物減緩症狀、降低慢性阻塞性肺病惡化發生的頻率與嚴重程度,並改善健康狀況,增加運動耐受性。倘若其咳嗽、呼吸急促與出現痰及黏液等症狀持續出現惡化,進而會影響患者進行日常活動能力,導致患者無法進行簡單動作。

  慢性阻塞性肺病全球倡議組織(GOLD)針對「COPD診斷、管理與預防之全球策略」在2011年修訂新準則,指出長效抗膽鹼藥物(LAMAs)為B、C、D類患者族群的維持治療首選,相較於長效型乙二型交感神經刺激劑(LABA)為單一治療B類患者的維持治療選擇。

  彭殿王表示,新的治療準則修訂,可根據患者不同的表徵,綜合評估風險與症狀,提供量身訂做的治療指引,有效改善症狀。

  慢性阻塞性肺病初期,不會有明顯症狀產生,但肺功能已開始下降,容易被民眾忽略,彭殿王建議將肺功能檢測加入成人健檢的常規項目,並加強衛教宣導民眾對於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認知;他呼籲40歲以上曾經吸菸的高危險群,定期前往醫院接受肺功能檢查,及早發現治療,進而減少健保支出及社會醫療成本。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