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內障手術也有定速巡航系統 為手術安全加掛一層保障
在白內障手術的執行過程中,維持患者眼內壓的穩定,能更提升手術的安全性,目前最新的手術將技術提昇的重點著眼於此,透過電腦的協助,醫師能夠將患者眼壓控制在穩定的數值,就像開車為車體裝上定速巡航系統,保持速度(眼壓)穩定不超過,讓手術的安全性提高。

七十二歲的王伯伯,患有白內障多年,屬於核硬化的第五級嚴重白內障,視力只能看到眼前三十公分的距離,經由醫師評估,先做第一眼的白內障手術,恢復時間大約兩個禮拜;近期王伯伯透過新的白內障手術儀器做第二眼的手術,同樣的白內障雙眼,但第二眼的手術恢復期足足比第一眼少了一週,而且視力的恢復情形良好,手術使用的超音波能量也比傳統手術少三成,復原快、效率高,令醫師與患者都相當滿意。
 
負責操刀的第一明眼科診所院長林浤裕醫師指出,新的白內障手術儀器透過給水方式的進步,以及超音波探頭的改良,不但可以維持前房眼壓的穩定性、減少術後併發症的發生,其超音波乳化的高效率,也比起傳統儀器好上三成,臨床手術即顯示,第五級的成熟型白內障患者,僅需要傳統手術儀器能量的六成即可順利完成手術,大幅減少過高的能量對眼球內組織的傷害。
 
穩壓系統 安全性提高
白內障手術必須透過給水機制不斷的進水、吸水,把乳化的水晶體帶走,而這套給水機制傳統是靠重力加壓系統,由護士控制灌注品的高度,維持眼球內需要的水流量,但缺點是一旦重力控制不好,眼壓就會起伏不定,萬一重力太高(最高可到74毫米汞柱),眼球壓力持續,有經驗的醫師也許短時間就完成手術,但是對於初學的醫師,或是過熟、硬核的病患,所需手術的時間更長,在眼球長時間處於高壓狀態下,容易發生眼球動脈閉鎖、視網膜動脈阻塞的併發症,對於青光眼病人,時間拖得太長,也容易有視神經的傷害。
 
而目前新的手術儀器,改變傳統由重力增加水流量的機制,而以儀器與精密的微電腦偵測眼球內的囊袋壓力,並將壓力設定在一定的範圍內,避免過高或過低,以維持眼壓的穩定性。
 
双眼明眼科診所院長何一滔醫師指出,白內障手術的成功關鍵因素之一是維持前房的穩定性,臨床經驗中,有六至七成的術後併發症來自於前房壓力的穩定性不足,因此擁有穩定的眼壓對手術的成功率是非常重要的,新的儀器用電腦設定好壓力值,可減少傳統重力系統造成的壓力起伏。「另一方面,新儀器在超音波探頭有所改良,使得乳化效率更好,尤其是硬核的患者,手術過程會更安全有效,減少手術的風險。」
 
何一滔醫師指出這套手術儀器的推出,對醫師來說是極為振奮的消息,有經驗的醫師可以靠儀器輔助達到更好的手術效果,初學的醫師則可以透過儀器的協助下,兼顧手術的安全性,不論是對醫師、對患者來說,都是技術上的一大進展,尤其現在的手術技術已經結合無刀飛秒雷射,是技術上的一大加分。
 
手術成功,儀器、技術、水晶體 三者缺一不可
白內障手術技術的發展與二十年前相較已不可同日而語,早期是傷口大的囊外摘除術,許多病患都必須等到水晶體熟透了才開刀,但是現在的技術已經進展到超音波乳化術,不但手術時間短,傷口更小於3mm,越早開,效果越好,打破傳統「成熟了再開」的既有印象。而功能性人工水晶體的陸續推出,讓患者在新技術、新儀器的輔助下,人工水晶體的效果發揮到最好。
 
何一滔醫師則指出,一個成功的白內障手術,儀器、技術、水晶體的精良三者缺一不可,「有好的人工水晶體,但沒有具效率的儀器,就是美中不足。」三者一起配合,達到白內障治療的最佳效果。
 
人的眼睛無法抵擋衰老,但是新的眼科醫療技術卻可以幫助民眾在面臨老人眼疾時,有更安全、穩定的手術方式與選擇,不但是患者之福,也是醫師之福。
 

【醫流角色】
何一滔醫師
現任:
双眼明眼科診所院長
經歷:

  • 台大醫院眼科主治醫師
  • 國泰醫院眼科主治醫師
  • 台北市立忠孝醫院眼科主任
林浤裕醫師
現任:第一明眼科診所院長
經歷:

  • 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第十五屆理事長
  • 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第十六屆名譽理事長
  • 秀傳醫療體系副院長
資料來源:愛你眼睛健康雜誌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