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心血管疾病保健預防
  【編輯部�台北報導】

在台灣民眾平均壽命延長,加上少子化的現象下,人口老化的比率逐年攀升,已達世界衛生組織「高齡化國家」之林。65歲以上老年人人數屢創新高,目前已達10.7%,北市與部分農業縣市更已達12%。根據經建會推估,2016年老人人口將占總人口的20%以上。如此驚人的人口老化速度,在全球僅次於日本,也因此,老年人相關健康與疾病預防的問題,也越來越受到重視。

在老年人的疾病中,心血管疾病是最受到關注的項目之一,並名列台灣前十大死因第二名。引發心血管疾病的原因很多,包括老化、糖尿病、高血脂和高血壓、家族遺傳或抽煙、睡眠不足、不良生活習慣等問題,都有可能會增加罹病機率。

心血管疾病的徵兆

心血管相關疾病一開始徵兆大多以體力變差、活動時越來越喘做為最常見的疾病表現。而老人家常見的疾病,包括冠狀動脈疾病、心臟瓣膜退化(狹窄或閉鎖不全)或是因為老化心臟肌肉退化,多是以喘、胸悶、胸痛等方式呈現。台北三總心臟內科主任鄭書孟表示,除了體力變差、喘、胸悶、胸痛等症狀外,部分病人由於疼痛反射區域的不同,而甚至以上腹痛或牙痛等方式出現,舉凡下巴以下至肚臍以上,都是可能出現的疼痛反射區域。

病徵的檢查方式

鄭書孟主任表示,一般發現病徵時,醫師會先詢問病患相關病徵與病史,查看是否與心臟血管相關,包括心電圖或x光片等,都可以協助醫師篩檢病徵是否與心律不整有關或是心臟是否有擴大的現象。如果篩檢結果被認定與心臟疾病相關,會進一步以心臟超音波的檢測,檢測是否為心臟肌肉病變或心臟瓣膜問題;並佐以運動心電圖,藉以觀察心臟耐受能力,也可以了解心臟的運作是否在運動中產生不良的變化。醫師有時也會以核子醫學掃描-鉈201觀察心臟血管的狀況;或是以心臟電腦斷層,檢查血管是否出現鈣化或狹窄的現象。以上的檢查方式,都可以協助醫師診斷,評估老年人的心血管疾病狀況,尤其是冠狀動脈的問題。醫師根據檢查結果,可以更準確的評估適合患者的治療方式。

心血管疾病的治療

以冠狀動脈疾病而言,治療的方式包括藥物治療與手術治療兩種類型。考量到年齡因素,年長者對於藥物的耐受能力較年輕人為弱。因此醫師在進行投藥治療時,會特別注意年長者對藥物的反應、服用藥物的血壓狀況,以及年長者代謝狀況,並根據年長者身體狀況進行劑量的調整,以避免副作用的產生。

手術部分,醫師會依照症狀輕重選擇合適的手術,內科部分包括心導管手術,藉由心導管手術診斷血管阻塞程度,並依阻塞程度佐以氣球擴張術或是心血管支架治療,此外,心血管支架治療又可區分為傳統支架與塗藥支架兩種。以上治療方式中,以塗藥支架的再狹窄機率較低。外科方面則是以繞道手術進行治療。

復健與預防

鄭主任表示,患者在經由治療後,可以明顯讓症狀減緩並得到控制,不僅可以恢復正常上班、正常生活,並可做適量的運動,但在飲食與生活習慣上,仍必須遵從醫師指示,飲食清淡,少油、少鹽、少糖、少膽固醇,並注意血脂、血壓與血糖的控制,同時需戒除抽煙等不良習慣,才能讓復原達到最佳狀況,這也是一種心臟復健的歷程。

鄭書孟主任特別提醒男性年齡超過55歲、女性超過65歲的民眾,特別注意心血管相關的保健,除了配合飲食、戒除不良習慣外,還要多攝取蔬果,養成持續運動的習慣,才能讓心血管疾病的威脅降低,達到心臟血管疾病的預防。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