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部/嘉義報導】  

周邊血管疾病問題多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使得吸菸、飲食不均衡的比例的人口有逐漸增加的趨勢,抽菸會使血液中壞的膽固醇LDL含量增加,同時易形成血栓、並引發心臟血管疾病,而膽固醇過高,也會使血管彈性變差,進而硬化變窄,容易引起心肌梗塞、中風及下肢動脈阻塞等問題,若再加上工作忙碌容易輕忽等因素,往往有可能讓表面看起來健康的人,一瞬間倒下,造成身體嚴重的傷害及家庭社會經濟損失。

周邊血管疾病種類及合併症及高危險群

這些由周邊血管病變所引發的疾病,可分為動、靜脈血管病變二種,由於地心引力及重力向下的影響,有80%患有周邊血管疾病的病患,好發處皆集中於髂動脈以下部位的下肢動脈血管,統稱為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 (PAOD)。此外,罹患此類疾病的病患,常會合併心臟冠狀動脈、頸動脈或腎動脈狹窄阻塞等問題。

大林慈濟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陳偉華表示,抽菸、高血脂、血壓高、年紀大、患有糖尿病、腎衰竭患者,都是周邊血管病變的高危險群。舉例來說糖尿病患者,因為末梢動脈的阻塞,血液循環變差,容易引發周邊血管病變;高血壓患者則是因主動脈壓力不正常,有可能導致中風、腎血管疾病等問題。這些疾病都不會單純只有一個問題引發,而是伴隨著一起發作,讓人防不勝防。

周邊血管疾病病變前的症兆及治療方式

陳偉華主任指出,周邊血管疾病病變前的症兆有許多,手腳冰冷、兩腳的溫度不同、腳痠痛、跛行、傷口不癒合、腳潰瘍的情況都可能是警示,若放任或忽略不管,嚴重會造成缺血、引發蜂窩性組織炎、甚至截肢的可能,但若早期發現並及早治療,治癒率率可達百分百。在門診的病歷中,就曾經有病患因輕忽,造成腳發黑、救治不及而導致截肢的案例。

目前有效診斷周邊血管疾病的方法有兩種,第一種是周邊動脈血管血流探測及分壓檢測(ABI/PVR),第二種是血管超音波。民眾可定期利用這兩種檢查的方式,有效預防疾病的威脅,且準確度可達九成以上。現行治療周邊血管疾病,可選擇以藥物、氣球擴張術、置入支架等方式來救治,皆可使疾病得到有效的控制及預防截肢。

定期服藥、回診及運動 血管暢通又健康

陳偉華主任表示,治療周邊血管疾病,疏通血管達成血液循環是主要目標,藥物或手術治療雖然能讓病情改善,但要保持健康的身體,還是必須依賴患者定期運動、定期篩檢、戒菸並控制好血壓,自我監督保養才可讓病灶不再威脅生命。此外,患者若在就醫時遇到挫折、也不要輕言放棄,若遇需截肢的決擇,徵詢不同醫生的看法,或許可以為疾病治療上找到新的出路,就算真的需要截肢,以跨科整合性的治療方式,搭配整型外科的協助,也可以讓治療的傷害減少到最低,儘可能保住患肢功能。周邊血管疾病看起來雖然沒有致命的嚴重性,但帶來的後續問題無患,應謹慎看待之。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