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塵爆事發至今,粉碎了很多和樂的家庭。傷害從爆炸的那一秒開始,結束的日子,卻是無法預期的遙遠,可想見家屬的煎熬;然而,當你的孩子從危難中脫困,困難才正要開始。
 
注意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身心科醫師黃偉俐表示,在心理學、精神醫學上,一個人若遇到重大事件,例如生離死別、重大災難等,會出現所謂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症狀如下:做惡夢、腦中無法控制某些影像浮現、罪惡感、強烈的情緒反應等。
 
有一個真實的故事是: 一位年約50的男性,高中時,跟兩名同學並排在大馬路上騎腳踏車,一輛大卡車從後面撞上,左右兩側的同學都不幸喪命,獨留他一人活著。這30多年來,他始終無法擺脫這場夢魘,眼睛只要一閉上,就是那個天人永隔的畫面,不停重播。他總是覺得活的不快樂,內心有一個陰暗的角落,不想讓別人知道。
 
在面臨重大負面事件時,人也會自然而然產生心理機制的過程,包含:震撼→拒絕→憤怒→調適。在被告知得到癌症或運動選手經歷嚴重運動傷害等,在第一時間人們會先震撼,心理浮現了一個無解的問題「怎麼會是我呢?一定是搞錯了吧?」接者,我們開始產生拒絕的反應。在此階段,大部分的人可以在1至2周後接受,並進入下一個階段,少部分的人則會出現解離(註)、退化等症狀。
 
接受現實之後,往往接下來的情緒是極大的憤怒。像這次八仙的塵爆,家屬、親友憤怒的對象除業者外,很可能包括事件所有的相關人,包含邀約受害者一起到場的同學、家人等。除此之外,憤怒還可能擴及醫護和政府等,撇除政府的疏失和不足,奮力搶救的醫護人員是無辜的,但是極度的傷痛會讓家屬不經意將其憤怒轉移到醫護人員身上。
 
正視憤怒,是療癒的開始
「憤怒是遇到創傷時正常的反應」,黃偉俐醫師解釋,縱使憤怒的情緒是人之常情,但若不被正視,後果將會如滾雪球般的惡性循環,造成對自己、親友更多無法彌補的傷害。
 
曾經有一個心理諮商的個案,一個20幾歲的姊姊,十幾年前帶著12歲的弟弟一起去玩水,但是弟弟不幸溺斃。事發後,母親將矛頭完全指向姊姊,對他無法諒解,持續的憤怒與不諒解,導致姊姊一直活在罪惡感中,除了努力工作,完全沒有朋友,更拒絕任何兩性關係。
 
憤怒是現代社會嚴重的問題之一,它來自生活、經濟、婚姻等。多年看診的經驗讓黃偉俐醫師感嘆,累積的很多憤怒就像負面的能量,讓現代社會不和諧,大家惡言相向。這也是為什麼,如何正面看待、處理自己的憤怒,是此刻很重要的課題。
 
黃偉俐醫師說明,首先,受難親友得先承認、面對「確實很生氣」的事實,不要把怒氣憋在心裡,因為情緒終究需要尋找出口。「要原諒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因此得先察覺自己生氣,進而接受自己生氣。
 
憤怒沒有不對,只是必須要找到適合的方式發洩。黃偉俐醫師建議患者親友可以運動、打沙包、到無人的地方吼叫等,尋求專業諮商,也是方法之一。但是千萬不要累積憤怒,或胡亂發洩憤怒,否則生活將會造成很大的問題。
 
如果在患者救治、復原的過程中,發現處理得不好,還是可以表達意見。但是處力事情和處理憤怒,需要分開處理,不能因為情緒,造成不必要的衝突,因為若沒有適當的處理,憤怒的連鎖反應,會讓後續出現更多挫折、憤怒。
 
接受失去,才能擁抱未來
憤怒之後,緊接者是「接受」,但是「接受」不是結束,而是一個新的開始,新的且艱鉅的挑戰。當八仙塵爆的受害者親友要接受事實時,會面臨到的問題有以下幾點:
 
患者傷勢嚴重度真的很高
患者生命威脅可能會持續一陣子無法擺脫
病情穩定後,要面對長期的醫療(植皮等)、復健過程,以及眾多後遺症
傷患一輩子的生活、工作、社交,婚姻都會受很大的影響
此時,家屬可能會產生適應障礙-混合焦慮和憂慮(mixed anxiety and depression)。焦慮的症狀有失眠、自律神經失調(心悸、手抖等)、煩躁、肌肉緊繃、頭痛,本身就有焦慮症、恐慌症的患者,病情可能會被誘發或是加重。憂慮的症狀有— 心情不好、食不知味、提不起勁、內疚、甚至自殺的意念等。
 
黃偉俐醫師表示,門診中大多數的憂鬱症的患者,若仔細探究,很多是至親突然過世,尤其現代人孩子生的較少,親人相對越來越少,所以親人的離去,往往都會造成很大的創傷。這種情況若長期發展下去,可能導致憂鬱症,所以家屬要非常重視焦慮或憂鬱的處理。
 
生活與患者照顧的槓桿平衡,是一家恢復和樂的關鍵
再者,黃偉俐醫師也建議家屬,在生活與照顧患者之間,一定要有計畫,而且計畫中要取得生活與患者照顧的平衡。槓桿一旦失去平衡,疲乏、焦慮就會影響到生活、工作、家庭、人際等,惡性循環下來,導致更多的問題,甚至出現憂鬱。此時,黃偉俐醫師建議家屬,尋求專業諮商、心理治療,若專業認定有需要,也會搭配藥物治療。
 
自訂計畫的部分,包含 — 假如今天患者要花2年的時間復健。這2年,家屬要妥善分配工作、生活的時間,如此才能降低生活變得一團亂的情形。雖然情緒受影響,但是因為復健過程非常漫長,所以正常生活中的工作、運動、休閒、社交還是要盡量維持,這很重要;因為只有如此才能更快克服,及早走出傷害。
 
承認既有的損失,從基準點活出一個加法的人生
不可逆的傷害已經造成,只要能好好面對,家屬一樣可以陪伴患者迎向未來。家屬可能失去一個孩子,患者可能失去正常的生活、容顏,然而,一旦雙方都能化解憤怒,承認自己的失去,就可以是加分的開始。
 
比如說,看到孩子痛到哭,減10分,得不到想像中最好的醫療減10分,看到臉上醜陋的疤再減30分等;但反過來,家屬如果在看到孩子從加護病房轉到普通病房,就把0分加到10分,出院再加10分,復健有進步又多加10分,隨時鼓勵自己和患者,縱使可能永遠無法達到滿分,但是雙方透過設定共同目標,一起努力,永遠保持正向的態度,就能活出加法的人生。
 
加法人生是正向、積極的生活態度,對親人、患者都是最好的
現在社會的家庭,小孩生得少,所以喪失孩子,極有可能是不可取代的痛。因此現今的受害家庭相較於過去,更需要專業的心理諮商協助。此外,整個社會的支持系統,相對過去出生率高的時代,越來越薄弱、甚至脆弱,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善用資源,尋求協助、旁人如何協助受難家屬,是大家必須要好好思考的問題。
 
目前在醫療費用上,家屬並不需要過度擔心,而如何長期維持穩定的生活、情緒,化解焦慮憂慮、處理憤怒,才是首要且最棘手的課題。
 
註:解離多出現在低社經地位的中老年婦女,都會地區較少見。症狀有幻聽妄想、短暫性精神病等,或是過度悲傷暈眩醒來後,搞不清楚自己的身分、說不出話來、不認得自己的親人等症狀。解離患者看似「裝瘋賣傻」,但實際是大腦為了要隔絕長期記憶(自身的痛苦記憶),所出現的自我保護機制,類似「自動斷電系統」。

資料來源:關鍵評論網/採訪編輯 Patty Chou

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184733/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