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胃藥反而傷胃 我該麼辦﹖
台灣每年吃下的胃藥達22億顆,而且不少民眾在就醫時,都會要求醫師開些胃藥,希望能藉此減低西藥對胃腸的傷害,其中以抑制胃酸分泌的制酸劑佔多數。

國衛院最近研究7萬多位國人的健保資料發現,病患口服「氫離子幫浦阻斷劑」的制酸劑,感染到沙門氏桿菌腸胃炎的風險是一般人的5.39倍,使用另一類「組織胺阻斷劑」的制酸劑,其感染風險也增加為1.84倍。服用很普及的抗生素,造成沙門氏桿菌感染腸胃炎的風險也有5.21倍,使用類固醇則是3.18倍,服用阿斯匹林等非類固醇止痛藥也有2.37倍。雖然正在服用氫離子幫浦阻斷劑的制酸劑患者腸胃道感染風險高,所幸停藥1周後風險降低到2倍,1個月後風險即會消失。

「氫離子幫浦阻斷劑」的制酸劑是治療腸胃道潰瘍疾病的第一線用藥,其主要阻斷胃酸分泌來減緩胃發炎,並使黏膜潰瘍癒合。而胃酸PH酸鹼值只有2,具有殺菌作用來保護腸胃,是身體的第一道防線。由於胃酸分泌減少,人體腸胃道第一道防線免疫下降,或是腸胃道內好菌數量下降時,就會容易造成各種腸胃感染。由此可見,藥物都會有副作用,即使是胃藥制酸劑也是一樣,會增加腸胃道感染的風險。

台灣每年約有四千名因沙門氏桿菌感染住院的病例,主要症狀為噁心,嘔吐,腹瀉,發燒等類似腸胃炎的症狀。若是免疫力低下者或年長者,感染後約5%會併發腦膜炎,甚至併發敗血症可能致命。雖然這項研究並非要病患因擔心而不依醫囑服藥,而是要提醒服用這類藥物病患,更要注意飲食衛生,尤其要注意手部衛生及食物的新鮮、清潔,避免病從口入。

胃食道逆流或是消化性潰瘍的患者,如果停藥後症狀會復發,感覺到吃制酸劑是治標而不治本,加上又擔心增加胃腸細菌感染的機會,而不想再吃制酸劑的話,建議可以採用非藥物的飲食方法。

首先服用能讓胃腸道和諧的食物,來調節胃腸道自律神經的活性。一則,恢復胃腸道蠕動的協調性,尤其是恢復食道喷門和胃體收縮的同步化,讓消化的食物往十二指腸走,而不會往上逆流到食道,根本解決胃食道逆流的源頭。二來,改善胃腸道的血液循環,帶走堆積在患部的發炎物質和毒素等不好的物質,運來充足的營養和氧氣來活化細胞,自然就一天比一天好,而達到胃腸道最佳的修復狀態!

接著,忌吃會引起胃腸道慢性發炎的食物,如紅肉、魚、蛋、奶、煎炸的食品、含糖飲料、甜食、白米飯和白麵粉的食品等精緻的碳水化合物,就能脫離胃食道逆流和消化性潰瘍的糾纏。

陳惟華醫師的愛家園地http://lovingclinic.blogspot.tw/2015/06/blog-post_24.html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