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師陪你輕鬆坐月子不NG!(Part1)
「坐月子」是東亞民族在婦女生產過後給予充分休息、調養身心的重要習俗,不過,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與物質條件的提升,再加上西方文化的衝擊,不少年輕人已不若從前般重視坐月子期間的種種規定和禁忌。究竟,坐月子在現代社會中是否還有存在的必要性?如何正確而不迷信地坐好月子?月子沒做好又該如何補救呢?
 
產後為什麼要坐月子?
「坐月子」是華人自古以來的一項傳統,在中國最早可以追溯至西漢《禮記‧內則》,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稱之為「月內」,是產後必須的儀式,由於時間大約長達一個月,因此才被稱為「坐月子」。

這項習俗在各地有著不同的名稱,持續的時間也不大一樣,粵語稱之為「坐月」,台語稱「月內」,客語則叫作「做月子」;依各地民情風俗不同,時間上也有40天、2個月和100天的差別。
 
古今意義大不同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婦科主任陳玉娟表示,坐月子是我們對於母親的一種尊敬儀式,感謝她冒著生命的危險賦予胎兒生命,也延續了整個大家族。古時候的人們,因為家境不佳,所以營養差、很少有吃肉的機會,婦女在家中也不具地位。而生產是一件風險很高的事情,過去都是以自然產為主,能夠順產的機會只有約七成,所以可以把孩子順利生下來是一件非常值得慶祝的事情。

因此,坐月子是一種促使產婦母以子貴,進入神聖地位的儀式,周邊的人在此階段會甘願為她付出,除了讓媽媽能夠好好地休息,與新生兒互動,也用大量且營養的食物好好幫她補一補身體,作為整個家族的一種慶祝儀式。再加上媽媽在此階段攝取的養分越充足,藉由母乳能傳遞給寶寶的營養也更豐富,寶寶將來也會比較強壯。而從社會學的觀點來說,坐月子也是協助產婦順利度過人生轉折的一個緩衝期,使她能夠適應因為嬰兒產出,而對自己身體及生活所造成的改變。

另一方面,早期由於醫學及公共衛生不發達,產婦及新生兒在坐月子期間常因感染而造成死亡,為了降低產婦和新生兒的死亡率,在這段時間裡產婦也需遵守許多的規矩和禁忌,如:不能走出房間、不可吃生冷食物、不能洗頭洗澡、不爬樓梯、不碰冷水、不看書、不哭、禁性行為、不可吹風、不可縫紉…等。

坐月子的現代意義
這麼看來,對於男女平等及物質條件豐沛的現代社會來說,坐月子的重要性與意義似乎不若往昔?媽咪們是否還有必要遵循種種老祖宗留傳下來的繁文縟節呢?陳玉娟主任認為,現代人雖然普遍營養足夠,但需要坐月子的程度不亞於過去,主要有以下原因:
 
1. 小家庭、婦女就業比例提升
隨著時代改變,職業婦女越來越多,小家庭結構裡能協助媽咪的幫手也有限,坐月子的意義已和從前不太一樣。現代人的營養已不需要太擔心,坐月子的功能主要是提供媽咪恢復體力的休養時間,以及不需操心公事或其他家庭雜務、能夠專心學習與寶寶親密接觸及互動的機會,以利後續回歸職場或小家庭生活後能夠順利哺乳及照顧新生兒。

2.平均生育年齡提高
過去婦女的生育年齡較低,產後的復原情況較好,復原速度也較快;而目前台灣社會的平均生育年齡已超過30歲,產後子宮復舊的能力較差,所以會需要更多的時間好好休養。

陳玉娟主任指出,早期時代的婦女到了40〜50歲,多半就會有子宮懸韌帶下垂、壓迫膀胱的問題發生,然而現代人生孩子的年紀越來越大,懸韌帶恢復所需的時間也更久,因此產後雖然不建議一直臥床,但勞動和休息還是要取得適當的平衡,否則動得太多,將來子宮下垂的程度會更嚴重。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