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認識B肝用藥 保護器官不受傷
  台灣慢性B型肝炎患者比例高,約超過300萬人為帶原者,主因為母子垂直傳染。主要機轉為媽媽在生產時經由產道或胎盤的血傳染給小孩,形成小朋友的帶原,若是週產期感染會有95%成為帶原者;因此在1984年為預防慢性B型肝炎所帶來的疾病問題,已全面實施B型肝炎疫苗接種,但在成年人的B肝治療及所造成的疾病衝擊仍是值得注意的課題。

  10年前陳老先生因肝癌往生,半年後2個兒子、孫女相繼因肝癌過世,當時孫女罹癌年紀僅20歲。上述案例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賴學洲醫師提出的診間經驗,賴學洲醫師更進一步指出,一旦家人之中有人罹患慢性B型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親屬都應就醫篩檢、追蹤確定自身肝功能狀況,若不幸成為B型肝炎帶原者,應積極接受定期追蹤治療,若有較長期發炎者,即肝功能為正常者2倍以上,在e抗原陽性的患者病毒量超過20000 IU/mL(國際標準單位),觀察達3~6個月,則必須長期壓制B型肝炎病毒,避免讓病情演化成肝硬化及肝癌等較嚴重的後果。

  目前慢性B型肝炎的治療分為兩種,分別為注射型的干擾素及口服型的抗病毒藥物,前者分為長效型及短效型,療效較固定,但因需就醫打針,對患者而言較為不便。後者口服抗病毒藥物分為5種,干安能、干適能、喜必福、貝樂克及惠立妥,5種藥物的藥效與抗藥性各有不同。使用口服或注射抗病毒藥物的副作用對身體造成的傷害也不容小覷,較嚴重時有些藥品恐影響腎功能或造成骨質疏鬆等問題。賴學洲醫師指出,在對抗慢性B型肝炎時,應慎選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腎不好、年紀較大的患者,應主動與醫師討論,打造專屬自己的療程。

  近年來台灣在新生兒肝炎的預防上成績理想,相對之下,成年人治療層面的功課就更加重要,賴學洲醫師呼籲,一旦自知為慢性B型肝炎患者,每半年都應接受超音波、肝功能及胎兒蛋白的檢測,而肝硬化的患者,則需每3個月追蹤一次,確保肝功能指數維持在合理範圍,若需進一步接受治療,一定要聽從專業醫師的建議,慎選符合自己身體狀況及病情的藥物,拒絕來路不明的藥物,避免治療肝炎卻害了其他器官功能。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