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心攜手花蓮農改場深耕綠色保育
曾經在許多人兒時的記憶中,田埂邊是個有著各式各樣繽紛花草、無數昆蟲走跳飛舞,展現著豐沛生物多樣性的生態夢公園,然而隨著大量施用農藥化肥的慣行農法成為常態,除草劑殺蟲劑的大量使用,甚且為求一勞永逸,一條條的綠色田埂被覆上了堅硬的水泥,許多珍貴的環境指標物種逐漸稀少,甚而完全消失。生態多樣性因之失衡,最終對人類生活的負面影響開始紛至沓來!近年來食安問題的層出不窮,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出自於人類不懂得友善環境、不重視企業責任,因而造成人們生活的惶惶不安。

在環境保育意識日漸抬頭的今天,對自然環境釋出最大善意的「綠色保育標章」在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與林務局通力合作下,5年來透過全台百位農友們的努力,保育了台灣數十種珍貴動物,締造出經濟與保育雙贏的佳績。慈心基金會進一步結合行政院農委會花蓮區農改場的水田生態多樣性研究計劃成果,納入綠色保育標章規範,今年有花蓮富里鄉7位農友首次以「指標物種及棲地環境營造」申請並獲得證書,揭開綠保標章新的里程碑。
 

慈心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指出,基金會以有機農業標準為基礎,引導農民正視農業與生物多樣性的關係,促成農田環境與資源永續利用,不受限於台灣有機驗證門檻高標準,因而與林務局攜手推動「綠色保育標章」的推廣與驗證。今年更與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合作,首度以「長腳蛛、橙瓢蟲及棲地環境營造」作為綠色保育驗證標準,同時增設「稀有物種」﹅「紀念性物種」,讓物種與環境都能擴大成為綠色保育精神所關顧的範疇。
 
花蓮富里鄉是國內有機水稻栽種歷史最悠久的地區。由花改場副場長范美玲領軍,在此進行了為期三年的水田生物多樣性調查研究,發現有機田區生物多樣性遠高於慣行田區,並找到易於觀察且對農藥敏感的物種「長腳蛛與橙瓢蟲」作為指標物種,再搭配水稻田周圍及田埂植被或綠籬的種植,讓田間生態系統更趨完整。副場長范美玲表示:「以蜘蛛和瓢蟲作為指標物種,可讓稻農容易辨識並實際運用在田間做為棲地評估與監測之用。」副場長同時強調,農民也可以藉由簡易掃網自行觀察物種狀況,為水稻田的健康把關。


 
 
銀川永續農場老板娘梁美智認為,透過這些關心生物多樣性的行動,可以讓農民以更接近有機農法的農耕方式,讓生物相多樣多元,也讓自然維持原來的生態平衡。富里銀川米產銷班的農友也表示,一開始做有機比較重視產量和價格,對稻田的生態不太瞭解,直到花改場輔導及申請綠保標章,才發現友善的耕作和簡單的棲地營造,讓許多昆蟲動物回到田裡,可以保護各種動物,更看到自己種田另一種開闊的意義。
 
穿梭在一畦畦的水稻田間,經過復育的田埂,尋回許多台灣原生於鄉野的花草,綠意盎然的覆滿長長的田埂,翠綠的稻田旁還妝點著綻放橘色花朵的馬利筋﹅馬蘭,艾草,魚腥草﹍負責慈心綠保計畫的主辦陳榮宗博士說明,農友申請綠保標章的那一刻,便開始對田裡各種生命展開更深入的了解。慢慢地,農友也開始關心環境及更多的生命,更深刻感受到被社會尊重、需求,對農業永續產生了更強的責任感,榮譽感及使命感。
 
綠色保育標章已逐步帶領農友走出窄化的有機名詞,提倡不以高規格標準要求田區、避免驗證費用的負擔,讓農民容易加入,期許重塑市場對於有機的觀念。希望有機不僅生產營銷獲得解決,同時要側重於生態管理、人權、經濟發展、文化保存等精神,這將是慈心基金會為當今生物多樣性以及農業永續提供最佳的解決方案。希望農友在從事農業生產的當下,守護了環境與生物多樣性,進而讓產銷結構中的每一份子,共同以自身的行動,為台灣永續農業發展奉獻心力。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