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手術 治療新境界

「打鼾不是代表睡的很熟嗎?」從前農業社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相對的睡眠問題較少,但現代工業社會生活忙碌,反而讓人想破頭去提升睡眠品質,亞東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黃琮瑋建議,若發現自己有打鼾習慣,最好到醫院檢查,確定有沒有呼吸中止症的睡眠障礙。

睡眠呼吸中止症可分為輕、中、重度,振興醫院耳鼻部力博宏醫師指出,如果每分鐘有515次(以10秒為一次)的呼吸中止現象,表示有輕度呼吸中止、15~30次為中度、30次以上為重度,如果病患求診時表示自己感覺到有呼吸中止症狀時,多半已達到中度呼吸中止症的階段。

成人的打呼成因很多,如鼻息肉、鼻甲肥大或軟顎、舌根下垂,只要呼吸通道上的任何一點出現阻塞,便容易產生打鼾及睡眠呼吸中止症,最新的治療概念是採用多層次療法來處理不同部位。

處理軟顎 -亞東醫院黃琮瑋醫師

黃琮瑋醫師指出,人體平躺睡著時,整個鼻腔與喉腔結構會往喉嚨方向下壓,造成呼吸道氣流流動空間變小,這時軟顎組織會因空氣壓力產生震動,惱人的打鼾聲就在此時產生。

針對呼吸中止症的手術治療,都是以增加呼吸道空間及降低軟顎震動頻率為主。黃琮瑋解釋,傳統手術可針對軟顎、舌根進行部分切除,但病患需要住院,現在利用新科技的軟顎支架,就像搭帳棚一樣,把支架架好就有足夠張力把帳棚撐起,病患不用住院,傷口小,當天就可恢復正常作息。

處理舌根部- 振興醫院力博宏醫師

力博宏醫師指出,未來針對舌根部阻塞的手術新趨勢,是針對舌頭進行前移修正,讓患者在睡覺時不會因平躺導致舌頭向後擠壓呼吸道,造成呼吸中止。新舌根微創手術好比女性馬甲,以下巴前端的骨頭為附著點,將整個舌根往前移,使後方呼吸道空間增大、暢通。手術中為確保安全會進行全身麻醉,手術時間僅30分鐘,傷口小且在下巴內側,不但不明顯也不會影響顏面外觀,副作用是舌頭腫脹、出血,但安全度較過去傳統手術高,適合呼吸中止症的中、重度患者。

處理鼻部 -亞東醫院鄭博文醫師

鄭博文醫師指出,下鼻甲肥大也是造成打鼾的成因之一,在鼻部手術上,盡量以微創手術來避免傷害鼻腔內部組織,如使用動力旋轉刀片即可減少併發症的機率。

而針對鼻部慢性發炎或過敏性鼻炎患者,下鼻甲的黏膜容易變得相當肥厚,造成嚴重鼻塞導致打鼾。肥厚性的鼻炎也是中醫常講的鼻息肉,對長期鼻塞且藥物治療無效的病人,可用微創手術來縮減下鼻甲的體積,降低鼻塞、打噴嚏甚至打鼾的症狀。小兒打鼾成因-馬偕醫院李國森醫師別以為只有大人會打鼾,小朋友打鼾對身體影響可能更深遠!

馬偕醫院前耳鼻喉科主任李國森說,造成小朋友打鼾的原因,大多是扁桃腺、腺樣體過度肥大,造成整個上呼吸腔狹窄,氣流壓力導致軟顎震動產生打鼾。

小朋友打鼾會造成注意力不集中,白天渾渾噩噩,學習力也受影響。研究顯示,長期在缺氧窒息狀態下,會影響小朋友的腦部發展。

李國森指出,小朋友的打鼾治療,第一步是先解決過敏問題,其次是以手術切除扁桃腺與腺樣體。很多家長擔心切除腺體會影響小朋友的免疫力,李國森強調,沒有證據顯示這兩個腺體與免疫力有關。他建議,三歲以前組織器官發展未完全時不考慮手術,三到六歲則是手術最多的年齡層。

針對小朋友打鼾症狀,若選擇手術治療,建議使用微創動力刀片來處理發炎組織或阻塞部份,優點是手術時間短、大幅降低出血及疼痛感低,且處理病灶完全,才能有效治療小朋友的打鼾情況,改善生長發育與白天學習的專注力。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醫師們建議,如果發現自己或小朋友有打鼾現象,都可以到醫院的耳鼻喉科檢查,也可以到睡眠中心進行睡眠檢測,得到的科學數據,再請專業醫師處理,讓自己睡得好又睡得安心。

嚴重打鼾提高心肌梗塞-蔡世澤醫師+杜思德醫師

糖尿病患者夜間有打鼾現象千萬別等閒視之!有越來越多研究發現,糖尿病與睡眠呼吸中止症關係密切,尤其睡眠中間隔性缺氧,可能增加胰島素的抗性,導致糖尿病病情加劇,嚴重者,如同時合併有夜間低血糖症狀,甚至可能提高心肌梗塞的發生機率而喪命。

睡眠呼吸中止症在台灣盛行率不低,根據統計,在中年女性及中年男性各約有2%及4%的盛行率,尤其糖尿病合併有睡眠呼吸中止症者更佔絕大多數。

彰化基督教醫院鹿基分院院長、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常務監事杜思德表示,睡眠呼吸中止症幾乎已成為糖尿病患最常見的併發症,美國一項研究發現,有53%的糖尿病患合併有睡眠呼吸中止症,若是體重超標的「肥胖」糖尿病患者比例更高達86%。

尤其一會鼾聲大作、一會吸不到氧氣的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不但會改變睡眠規律、人容易驚醒外,過度刺激交感神經、導致自律神經失調及影響內分泌系統引起性腺功能低下、脂肪溶解會增加,加上間隔性的缺氧,影響氧氧攝入、增加氧化壓力,兩者都會增加胰島素的抗性,誘發、惡化糖尿病病情。

杜思德指出,睡眠對糖尿病患者非常重要。研究顯示,長期「難以入睡」會增加57%罹患糖尿病的機率,而「難以熟睡」的危害更大,增加幅度高達84%。惡性循環不僅於此,反過來,糖尿病未好好控制也會造成自律神經病變,加重睡眠呼吸中止症狀,兩者相互影響。

糖尿病患夜間有兩大殺手,杜思德說,分別是睡眠呼吸中止症和夜間低血糖症,如果放任不治療,或缺乏自覺,任一者都可能引發急性心肌梗塞,從此一覺不醒。如果發現使用降血糖藥物有半夜低血糖傾向,加上已有睡眠呼吸中止症問題,應考慮使用連續血糖監測,或使用較不易造成低血糖的胰島素幫浦來偵測血糖,避免在出現呼吸中止時加重心臟負擔。

台北榮總內科部新陳代謝科蔡世澤醫師強調,臨床上的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經常伴有胰島素阻抗性現象,是廣義代謝症候群的成員,由於代謝症候族群有很大的機會發展成糖尿病,甚至心臟血管疾病,所以一定要檢驗腰圍、血壓、血糖和血脂等相關危險因素。

血糖部分單獨檢測空腹血糖往往不足,特別是對剛發病之初的糖尿病,在空腹血糖正常時,飯後血糖可能也無異常現象,有些學者主張加測A1C(相當於過去三個月血糖總和平均值),以及早發現血糖異常,降低日後大小血管併發症的風險。蔡世澤認為,對於某些病患懷疑自身血糖代謝異常,在二次的空腹血糖檢測中,甚至於A1C都不足以佐證的隱藏性患者,可考慮使用CGM(連續血糖監測系統)來呈現血糖起伏的全貌。

打鼾造成夜間缺氧心血管病變增三倍-邱昱偉醫師+黃文彬醫師

鼾聲連連,當心不僅一夜不好眠,「傷神」之餘還可能「傷心」!國內外研究發現,打鼾合併睡眠呼吸中止症容易造成人體夜間缺氧現象,令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國內心臟科醫師警告,這類病患發生中風、心血管病變的機率,是正常人的二至三倍,只要確診有睡眠呼吸中止症,一定要積極接受治療。

打鼾跟心血管病變有什麼關係?

亞東醫院心臟內科邱昱偉醫師解釋,正常狀態下,睡眠是人體休息、自然修復的時間,但打鼾合併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病患卻常處在缺氧狀態,吸入氧氣量下降、二氧化碳上升,過度刺激交感神經反而對心血管有害。  尤其在缺氧狀態下,體內發炎荷爾蒙指數上升,過氧化物也會使血管壁、血管內皮細胞受損,甚至因血液濃稠,進而引發高血壓、血栓、腦中風、心肌梗塞、心衰竭等心血管病變。

尤其一半以上的睡眠呼吸中止症病患都有心血管毛病,邱昱偉指出,根據美國研究,其發生中風、心血管病變機率是正常人的二倍、甚至三倍。特別是亞洲人受限於先天性脖子較粗短,盛行率更高。

數字會說話,振興醫院心臟內科黃文彬醫師列舉國內外臨床統計,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中,有高達五至六成比例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心衰竭患者為三至四成,甚至連高血壓患者也有半數為其所苦,影響性不容小覷。

黃文彬說,這類病患通常發作也有時間性,例如一般心肌梗塞好發在早晨,但睡眠呼吸中止症引發的心肌梗塞明顯集中在深夜12點至清晨六點,許多人甚至呼救都來不及就「看不到早晨的太陽」。

醫師建議,只要經確診為睡眠呼吸中止症,一定要積極接受治療,無論手術或使用睡眠呼吸輔助器都可顯著降低中風、心血管病變的發生率

 

(本文摘自2011.3.16經濟日報記者劉靜君報導)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