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多教養書 也比不過全家人一起吃飯
二十八年前當我離開臺灣,告別七年半的臨床營養工作,心中除了有著許多的不捨,也曾劃下簡單結語:我對營養工作又愛又恨,愛的是深知營養工作對健康保健的重要,恨的是營養知識的推展困難無比,過程中換來的只有無奈與挫折。當時臺灣的營養工作局限在醫療大樓內,營養師也只能針對慢性病消極的提出飲食控制做延緩病程的工作。那時總是自我嘲解的說:「營養是一份工作,而不是生活。」
 
離鄉背井之後,試圖擺脫營養專業,轉念公共衛生,選修了流行病學,上完第一堂課後,讓我百感交加、落淚走出教室,因為難過臺灣發生許多食品安全的問題,讓生活在家鄉許許多多的人在不知情中已失去了健康,甚至被美國列為流行病學教學實例。但另一方面也讓我體悟到:醫療營養只是營養工作的一小部分,因此我轉向預防的基礎研究領域。
 
在摸索過程中,有幸Dr. Ardrey Cross教授建議我應該做與人有關的實際研究,而不是基礎醫學研究,她建議我轉念營養教養,再度讓我深思且頓悟到:為什麼過去我在營養工作所投入的心力無法見效。因為營養工作應是將營養知識與實際結合的一門生活科學藝術,而營養知識是建立在基礎科學、生理學、流行病學和食品科學等許多艱澀知識上。傳統的營養知識傳播大都以口訴教條方式,在短時間內將營養知識傾倒給大眾,一般人不僅無法理解,甚至被商業市場手法誤導。然而營養教育正是經由心理學去了解飲食行為,再以適度的傳授策略,運用營養知識促導正確的飲食行為,以確保健康。有了這體悟,讓我有幸對營養工作又跨出另一大步,且找到我專業上真正想要的方向。
 
實踐家專師長們的教誨,讓我在婚後選擇了一切以家庭為主的理念,陪孩子成長成為我人生的另一個專業。幸運的我不僅擁有從事科研、厚道的先生,還擁有兩位心地善良、樂於向上學習的兒子。在伴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我與所有天下的父母有著同樣的心,對下代的期許與努力的目標是培養精英,但一路走來,深深體會這一切絕不是進名校,獲得音樂或科學競賽獎就可以達到的,更不是培養會考試的機器人。
 
如何栽培兩位優秀的孩子?
還記得在兩個孩子獲得科學競賽大獎時,一位記者問我:「如何栽培兩位優秀的孩子?」這個問題,促使我在孩子進入大學之後,重回校園,將孩子教養、家庭理念、臨床營養經驗、公共衛生預防醫學理念、飲食文化和營養教育結合,成為我的博士論文。拿到博士學位之後,我期許自己用更生活化的方式,與更多人分享我的營養專業及為人母的一份心。這本書的出現,就是實現我小小心願的問路石。書中所有的故事都是我家庭生活的隱私,原本不該公諸於世,但我希望藉著實際的例子,來縮短營養科學知識與生活常識的差距。
 
尤其現階段電腦科技的發達,營養科學知識被泛濫的斷章取義,再加上市場促銷手法,讓人無法辨別是非,甚至混淆誤導視聽。現代人疾病的主要根源大都「病從口入」,然而維護健康唯一的方法是攝取正確的食物和適當運動。攝取正確的食物包括心理和生理的層面。生理的層面是食物(不是加工食品)的種類和攝取量;心理的層面建築在家庭的餐桌上,親手準備的食物、親人互動的情感交流、安慰……食物便含有許許多多的意義。現代人的作息乍看之下是非常忙碌,無法照顧自己和家人,但事實上卻是時間的分配、管理不當,讓人捨棄人生中最重要的健康和親情。健康和親情絕不能外包,長期外食只會腐蝕家庭結構、親情、生活品質、品格教育和健康,甚至瓦解社會和諧的結構。這更是我和家人願意將家庭隱私直接攤在讀者眼前的原因。
 
以往,健康和營養資訊都依數字定量的結果下結論,卻不是依定性評估來省思品質,我期許在政府衛生和教育單位對健康和教育有所認知和採取改進策略之前,考量的大前題應是「生活品質及品格」,而不是體重及考試成績的數字遊戲。
 
依我的專業擔保每一個人都可以很輕鬆愉快的讓自己及家人生活得更健康、美好,要達成這一目標並不難,只要願意走進廚房,親手準備食物,用食物表達對家人和朋友的關心及愛心,即使不說「我愛你」,我們的生活絕對會充滿無盡的、滿滿的愛和健康。

白小良
2014年11月20日寫於紐約市

白小良
臺灣食品營養領域的先行者,著有營養學專著多本。後遠嫁美國,陸續修得哥倫比亞大學人類營養學碩士、公共衛生碩士、營養教育博士;並育有兩子,皆在科學競賽嶄露頭角,成為其餐桌教養觀的最佳實證。
學經歷:
‧實踐家政專科學校(今實踐大學)食品營養科
‧中國文化學院(今文化大學)家政系食品營養組
‧馬偕醫院任職臨床營養師
‧紐約斯隆凱特林紀念癌症中心(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 / 賓州大學兒童醫院學習如何執行病患的臨床營養治療
‧1985年在馬偕醫院成立臺灣第一個腸道靜脈營養醫療小組
‧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人類營養學碩士
‧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碩士及營養教育碩士
‧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營養教育博士學位
‧目前任職康乃爾大學農業推廣中心營養專員

▋延伸閱讀

▋推薦影音

▋關注我們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