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習慣除舊布新
健康2.0雜誌2015年二月

近年層出不窮的食安問題,讓許多國人食不安心,新年新希望,先從飲食壞習慣的大掃除開始,希望下一次食安風暴不會再踩到地雷。
 
愈接近過年,菜市場、超商到處可見大魚大肉的澎湃年菜、許多婆婆媽媽忙著團購採買糕餅零嘴,6天的年假裡免不了大吃大喝祭五臟廟,不過吃錯食物,長久引起身體「慢性發炎」,卻也容易引起自律神經失調、成為百病叢生的根源。
去年餿水油混充食用油、工業用油進入食物鏈,更因為食品加工程序,從豬油、牛油到麵包糕餅、孩子愛吃的包裝零嘴、泡麵的醬料包……每天更新的業者名單延燒好幾個月,擴及的範圍超乎想像,外食族更是哀嚎幾乎沒東西能吃了。新的一年立下新希望,就要從飲食健康自我把關,避免再吃到黑心食品而悔恨不已。
 
發炎性的飲食 增加婦女憂鬱風險
哈佛大學在2013年10月《大腦、行為和免疫》期刊,曾發表前瞻性研究。對4萬多位婦女追蹤12年的結果發現,發炎性的飲食模式會顯著增加41%婦女憂鬱症的風險。什麼是「發炎性的飲食」?研究指出,吃較多的紅肉、魚、含糖飲料、精緻穀類、無糖汽水飲料和人造奶油,而較少吃綠色葉菜類和黃色蔬菜、橄欖油、咖啡的飲食模式,會誘發身體升高3種發炎指數。
身體慢性發炎是文明病的源頭,吃錯食物,刺激交感神經過度反應,這時副交感神經得要忙著消炎「滅火」,兩者展開拉鋸,最後造成自律神經失調而導致不同器官功能的失常,造成失眠、焦慮、腸躁症、胃食道逆流、慢性濕疹等毛病一一出現。
同時慢性發炎是心血管疾病、肥胖症、糖尿病和癌症等許多慢性病之間共享的一種連結。精緻穀類和含糖飲料,已知與肥胖和糖尿病的風險有關,除了造成血糖的負荷之外,還可能增加慢性發炎發展的敏感性。紅肉已被證實與發炎的生物指標有關,並增加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死亡和憂鬱症的風險。
 
減少精製穀類 吃8分飽最健康
應景的年菜不僅是紅肉或是香腸、臘肉等加工肉品,又講求煎、炸等繁複手續,新年開始,不妨好好檢視自己的飲食習慣,趕快「除舊布新」一番,盡量吃看得到原貌的食物,少吃加工食品之外,減少吃白土司、白飯、白麵粉等精製穀類,而且吃8分飽最健康,不要吃太飽反而增加腸胃負擔。
不少人平時放縱口欲,依賴保健食品「調整」,但想從營養預防慢性病和延年益壽,則需要把重點放在整體的飲食模式,而不是個別營養素。全球營養學界,正在形成一個健康飲食模式的新共識:每天吃5份或以上的當季蔬菜以及2份當季水果,並鼓勵以堅果、豆類和全穀類代替紅肉。
現在的食品大多含有多種人工添加劑、化學污染物和重金屬,這些毒素和化學物質進入腸胃道,首先會激化交感神經的活性,產生發炎反應,以排掉這些有害的物質來保護我們的健康。但如果在腸胃道無法排除乾淨,就會吸收進人體而抑制抗氧化的活性,造成神經細胞膜脆化和老化,也會導致自律神經失調。
 
多吃原味 別讓味蕾習慣化工味
少量的好食物比大量的垃圾食品有益健康,可以試著增加自己烹調的次數,食材上多選擇蔬食,減少加工的程度,例如豆腐、豆乾、豆包會比素雞、素火腿好;同時盡量選擇非基改的黃豆、玉米。
試著吃吃看食物的原味,例如有時家裡烹調不放鹽巴,而是放海苔一樣可以吃到鹹味;或用堅果、芝麻、現剝殼的花生撒在沙拉上,或是稍微熱炒,撒在白飯上,取代一般的食用油。我家裡常做的還有咖哩加入蔬菜、豆包等,這樣的好處是,食物經過簡單的調味,避免自己口味太重,習慣化工調味、免得食品科技過度介入,這樣下次的食安風暴,就會降低「中獎」機率。
 
4蔬食年菜DIY
從年夜飯開始成為健康飲食的新起點,在這裡也提供幾道蔬食年菜,供大家試試看。
1.紫米粥甜在心頭:來一碗熱騰騰的紅豆紫米稀飯,放少少的糖,吃出食材的自然甜味。
2.年年有餘好彩頭:煎馬鈴薯泥,包上海苔、灑上芝麻,像鰻魚,討個年年有餘的好彩頭。
3.招財進寶富貴來:以全麥的麵皮,包當季的高麗菜、香菇和粉絲等。
4.佛跳牆湯好運來:芋頭、杏鮑菇、栗子、當令的白菜、蓮子和非基改的豆包等燉成湯品。(原文刊登於健康2.0雜誌http://www.gigade100.com/health/pro.php?content_id=81
http://lovingclinic.blogspot.tw/2015/03/blog-post.html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