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報導】

 

文章轉自2010年9月15日E News

[記者周蘭君報導]

國內首度將「肝癌風險預測模式」應用於臨床B肝病人的問卷調查,結果由B型肝炎醫療策進會台灣分會(ACT-HBV Taiwan Chapter)於14日發表。結果發現,B肝病人在接受治療後,平均每年罹癌機率可下降近1%,顯示治療對B肝病人的幫助極大;超過四成的B肝帶原且有 病毒複製活躍者,卻測出e抗原陰性,簡榮南會長提醒單靠B肝病人e抗原評估病毒有無仍有不足,應注重肝病毒量的檢測;而30至54歲的青壯年族群,接受治 療的比率卻比55至65歲低,顯示社會中堅份子容易忽略治療的重要。

B肝病人接受治療 平均每年罹癌機率可下降近1%
本調查將受訪者分為健康帶原者、有病毒帶原者,以及慢性B型肝炎病人三組。而調查中特別以84位有病毒帶原者(肝功能指數小於等於44U/L,且 病毒數≧300copies/mL)與慢性B型肝炎病人(肝功能指數≧45U/L,且病毒數≧300 copies/mL),治療前與接受治療後的病況,進行罹癌機率比對,希望了解治療與否對B肝病人的影響。

結果發現,這群病人如持續不接受治療,三年後罹癌機率為2.54%,五年後為5.73%,十年後為13.51%,但開始接受治療後,罹癌機率數值 則為0.69%、1.63%、4.12%,簡榮南會長更提到,以平均每年罹患肝癌機率來看,下降更近1%,下降幅度顯著。簡榮南會長認為,這是B肝病人應 積極進行治療的明證,但針對罹癌機率隨著時間有微幅增加的部分,簡榮南會長進一步指出,這並不表示治療無效,而是因年齡增長,罹癌風險會些微上升,因此B 肝病人仍需長期追蹤。

超過四成B肝帶原且病毒複製活躍者 e抗原卻為陰性

e抗原是B肝病毒活動複製的指標,若呈陽性,則代表病毒數量多、傳染力強,肝炎發生機率大。然而調查發現,B肝帶原且病毒複製活躍者,在慢性B型肝炎病人中,e抗原檢驗結果呈現陰性者占42%,在有病毒帶原者(即肝臟未發炎者)中也占46%。「這代表單靠血中e
抗原的陽性與否,無法完全顯示病毒的複製,血中肝病毒量(HBV DNA)檢測在這類族群中是十分重要的。」簡榮南會長說道。

簡榮南會長說明,臨床經驗中,健康帶原者中有2至3%的人,隨著自然病程的發展,肝臟會由不發炎轉為發炎,而成為慢性肝炎病人,甚至罹患肝癌。由於發炎的時機點無法預期,如民眾知道自己是B肝帶原者,若身體無不適,也不可忽略長期追蹤與積極治療的重要性。

忙碌的社會菁英治療比率偏低
但簡榮南會長進一步指出,若以每五歲的等距觀察兩族群接受治療的積極度,30至54歲為13%,55至65歲則為16%,30至54歲接受治療的 積極度是略低於年長者的。簡榮南會長分析,此年齡層多為社會中堅份子,可能工作忙碌而無法撥出時間治療,但一般而言,隨著年齡增長,B肝病人罹患肝癌機率 仍會微幅升高。而本調查中,近七成(69%)的慢性B肝病人都集中在30至54歲間,簡榮南會長呼籲社會菁英更不可忽略治療的重要性。

首度應用於臨床病人結果 與流行病學研究預測接近

本調查為今年7至8月,針對基隆長庚醫院肝膽胃腸科的223位B肝病人,以「肝癌風險預測模式」為問卷進行的面訪。「肝癌風險預測模式」為中央研 究院陳建仁院士及楊懷壹博士的研究成果,是民眾可自行判斷自身罹患肝癌風險的工具,準確率約八成。只要B肝病人依照自己的年齡、性別、肝功能指數、e抗原 及B肝病毒量數值等五項預測指標,放入運算模式中,就可推估未來十年內罹患肝癌的風險。
今年是B型肝炎醫療策進會台灣分會成立第五年,策進會特別成立官方網站www.ACT-HBV.tw,提供民眾充足的B肝衛教資訊,網站於今日 正式上線,其中更將肝癌風險預測模式電腦化,民眾只要線上填寫,就能立即了解自身罹癌風險高低,但簡榮南會長提醒民眾在填寫後,仍需與專業醫師討論,尋求 治療。策進會今年並邀請藝人徐若瑄擔任B肝防治大使,提醒B肝病人重視肝病毒量,積極治療,找回健康的肝。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