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黏膜DNA 可檢測腸癌機率
中國時報 記者廖珮妤/台北報導
 
藝人余天女兒余苑綺年紀輕又無不良習慣卻得到大腸癌,事實上腸癌不只和生活飲食,也與基因有很大關係。台中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王輝明最新研究,找到26個與腸癌相關的遺傳因子,未來醫師只要採民眾口腔黏膜組織做基因檢測,就能預測先天得腸癌的機率。
 
大腸癌是台灣人癌症好發第一名,王輝明多年來致力相關研究,希望能更早找出潛在患者,他說,所謂「上醫治未病」,希望從DNA著手,找出遺傳因子中容易得腸癌的人,協助這些民眾做好日常保健,降低癌症發生率。
 
王輝明說,研究團隊利用簡易、侵入性較低的方式,採集受試者口腔黏膜組織,蒐集250名腸癌患者DNA,與500多名健康民眾DNA,經比對與腸癌相關的139個遺傳因子,扣除種族等其他干擾因素後,發現台灣人其中26個遺傳因子與腸癌表現很有關聯性。
 
透過「台灣人腸癌特異性表現」研究成果,未來醫師只要利用民眾組織做DNA檢測,比對26個遺傳因子,就能預測罹患腸癌的機率,這些因子若表現得與癌症患者愈相似,罹癌機率就愈高。
 
但王輝明也強調,基因預測不能百分之百取代目前的糞便潛血或大腸鏡檢查,只是提供民眾更多健康篩檢選擇。目前相關研究還在實驗階段,若能發展出一套檢驗流程,他希望將費用控制在3000元內。
 
對於以基因檢驗預測腸癌風險,嘉義長庚醫院內科部副部長陳志丞說,找出引起疾病的突變基因是未來醫療趨勢,但不見得萬無一失。
 
三總大腸直腸外科主任吳昌杰則表示,癌細胞突變是非常複雜的過程,要有突變因子,也需有誘發因素,例如某些人對雞蛋過敏,但若他不吃雞蛋,也就不會有過敏反應。
 
吳昌杰說,罹癌因子與罹癌必然性的關聯無法驗證,如果癌細胞沒被誘發,對身體也就沒影響,要推算機率還需更長期的研究過程。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