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發燒背後的意義和原因

     寶寶發燒了~醫師快幫我的小孩立刻降溫!"這樣的對話常出現在小兒科門診,抱著全身發燙的小兒,焦急的爸比媽咪總是無法多等一秒的請求醫師~

     小兒發燒當然是刻不容緩要處理的問題,但是探究其發燒的真正原因或許更是爸比媽咪要去重視的問題。畢竟,「發燒」是一個警訊、一個疾病的其中一個環節,若只是急著降溫卻仍未除病因,恐怕會引起更嚴重的後果呢!

Help~我的寶貝"燒燙燙”!
     國泰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盧英仁在門診中,常見到許多爸比媽咪為了孩子發燒而心焦如焚、緊張萬分,甚至有些爸比媽咪一分一秒都無法等待,深怕孩子再拖下去就會被"燒死",所以不斷要求醫師幫寶寶們"立刻降溫";甚至有些爸比媽咪為了讓寶貝快點退燒,毫無節制的加強退燒藥的劑量。
  
     盧英仁醫師強調,其實「寶貝發燒」的確會讓爸比媽咪非常擔心焦慮,但究其發燒原因,更是重要的事;如果爸比媽咪不管孩子的發燒原因有哪些、也不管到底是什麼原因發燒,更不顧一切的只求把燒退下來就好,那就太不對了。

探究真原因更重要
     發燒問題一直沒有解決,爸比媽咪卻只是不斷尋求退燒方式,甚至這家那家的不斷換醫院,換醫生;如此一來,爸比媽咪不僅身心俱疲,更可能浪費醫療資源,對寶貝孩子會有難以預期的傷害。盧英仁醫師依自身經驗表示,常常必須很努力對爸比媽咪安撫,寶貝發燒不需要這麼緊張,發燒其實不見得就會燒壞腦子;只是這樣的情景只會更常換來爸比媽咪懷疑、不信任的眼光,甚至就算是費盡唇舌都無法動搖他們對發燒的「錯誤信仰」。
 
認識"發熱"這回事!
     盧英仁醫師認為,教導爸比媽咪正確的醫學觀念,還是很重要而且刻不容緩的事情。要知道發燒的問題之前,先了解一下"體溫"這件事:人類是恆溫動物而且必須將體溫保持在一定的範圍之內,如此才能維持體內各種生理化學反應的正常運作。
  
     平時只要有肌肉運動和新陳代謝的進行,都會有"熱能"產生,而我們身體的皮膚及呼吸道正常的呼吸作用、大小便的排泄等生理反應,以及對環境的傳導、對流與輻射等作用,都會慢慢的失掉身體所擁有的"熱能"。

身體具備恆溫模式
     在這樣產生與散失熱能的不斷過程中,偶有失衡情況會出現;當失衡狀況出現時,存在於腦部 下視丘中的體溫調節中樞,便會命令身體產主一連串的「"產熱反應」 或是「散熱反應」,其目的就是使體溫保持在安全並穩定的範圍內(一般體溫調節中樞是將體溫「設定」在攝氏37℃度左右)。
  
     因此,當體溫高於身體原本的設定溫度時,體溫調節中樞便會命令身體發揮新陳代謝率減慢、血管擴張、以及流汗等「散熱反應」的作用;相反地,如果體溫低於體溫調節中樞所設定的正常體溫時,身體就會出現新陳代謝率增快、不自主的顫抖,以及收縮血管以減少散熱等「產熱反應」作用。盧英仁醫師表示,這也就這是為何「熱的時候會流汗、冷的時候會發抖」的緣故。

究竟”寶貝發燒”有哪些原因呢?
     了解體溫的生成原因之後,再來了解為何會發燒?盧英仁醫師解釋,概括而言,小兒發燒問題多半是由於許多各種不同的感染因素或非感染因素和人體的免疫系統作用後所引起的一種反應。
  
     大多都是先有「疾病」出現,才會有發燒症狀,倘若病情穩定那麼發燒症狀就會開始退去;因此,小兒發燒多半是某個疾病所引起的病狀,所以爸比媽咪常擔憂「發燒會不會燒壞腦子」這個問題,盧英仁醫師解釋這真的不太會,除非發燒本身就帶有腦部本身的疾病(如:腦炎、腦膜炎等),才會造成腦部損傷的後遺症(如智能障礙、耳聾等),這些症狀多半是腦部先被病所破壞,引起高燒並可能還有感染其他問題或併發腦部病變而導致。
 
小兒發燒~多半"感染"引起
     造成小兒發燒的原因眾多,但大部分的小兒發燒是感染因素造成的,這些感染症狀常見的為:上呼吸道感染(也就是一般所說的感冒),普通的感染就是所謂的鼻炎、喉頭炎以及氣管炎皆屬於「感冒」這個病名之中;其次的感染類型就是:尿道感染、中耳炎、發疹疾病(麻疹,德國麻疹和玫瑰疹等)、腸胃炎、脫水及預防注射等狀況。另外,小兒發燒的非感染因素(像是:嚴重脫水、中暑、身體組織破壞等病症)也會有發燒的症狀,但其所占的比例較少。
  
     盧英仁醫師表示,各種有害的感染源(如病毒、細菌)開始侵犯人體後,人體的免疫系統便會起反應來對抗這些病原,而這包括各種不同的白血球產生的一連串反應,以刺激下視丘產生某種「前列腺素」,它會影響體溫調節中樞,使得原先設定的體溫值提高,此時的體溫就會相對低於體溫設定值,這是身體開始「產熱反應」,使得人體新陳代謝率加快、產主不自主的顫抖、血管收縮等症狀。體溫就會上升亦即發燒了,這就是發燒時的正常現象,爸比媽咪毋須過度慌張。盧英仁醫師表示,要是寶寶身體內的感染源在人體內未被消滅,那麼燒也就無法退去。

發燒歷時的長短
     盧英仁醫師解釋,發燒的長短和高低與病情的嚴重程度並不是完全成正比,發燒的高低不完全代表病情的輕重;爸比媽咪最需優先關心的仍是寶貝"究竟怎麼了?",畢竟真正會有後遺症或是危險性的是病,而不是發燒這件事情。
  
     舉例來說,輕微的感冒也常會引起幼兒40℃的高燒,發燒的症狀也會延續3~4天以上但卻沒有特別的危險性;然而,真正有可能致命的敗血症卻可能只有輕微的發燒,或是根本也沒發燒的跡象。所以,爸比媽咪還是要以「為何寶寶會發燒」為真正關心,而非只關心幼兒為何會出現發燒的情況。

寶寶發燒了~該怎麼做才好!?
     許多爸比媽咪都有相同的可怕經驗,就是小寶貝半夜突然發起燒來,這真的會令人措手不及?應該要送急診還是居家觀察呢?是要冷水降溫還是溫水擦澡呢?是否要穿厚一點好發汗或是先不要再覆蓋棉被在發燙的身體上呢?盧英仁醫師表示,這些都是幼兒突然發燒時,爸比媽咪心中的跑馬燈;建議爸比媽咪在這個情況下,先將發燒幼兒做簡單溫水擦拭或泡浴,若溫度攝氏超過39℃且持續無法降溫才需送醫。
  
     人體腦部有個體溫調節中樞,當病毒或細菌侵入體內時,就會成為體內的「致熱源」,因此造成體溫調節中樞將體溫設定點升高,以強化免疫細胞功能,藉此殺死細菌或病毒,這對身體有增強免疫、抑制病菌和修補體內組織等好處。
 
如何正確量幼兒體溫
     盧英仁醫師解釋,所謂發燒是身體中心體溫超過38℃,所以使用不同的溫度計、測量部位不同,都會影響到量測的數據,對新手爸媽而言,最簡易又較精準的測量方式為「肛溫」及「耳溫」。
 
3個月以下量"肛溫"
     3個月以下的幼兒用「肛溫」測量較為精準,肛溫達38℃以上就為發燒症狀(其他部為則腋溫達37℃、口溫達37.5℃、額溫達38℃以上即為發燒);但要避免剛洗完澡就立刻測量(因剛洗完澡時的體溫普遍較高),倘若有便秘情形就再改量耳溫或腋溫。盧醫師說明測量肛溫的方法,先讓寶寶俯臥後,將肛溫計測量端先擦上少許凡士林等潤滑劑,再插入寶寶肛門約1.5~2.5公分處,約停留1分鐘左右即可拔出。

3個月以上量"耳溫"
     3個月以上的幼兒,可用耳溫槍來測量,只要耳溫達38℃以上就是發燒症狀。盧英仁醫師表示幼兒的耳道發育歷程不同,所以3歲以下幼兒測量方式可將耳廓向下並向後拉,3歲以上幼兒則可向上並向後拉,如此的量測數據會較準確。
 
3階段~小兒發燒照護
     發燒的小兒常有昏睡、嘔吐、疲倦等問題,還可能妨礙胃口和成長,所以小兒發燒的居家護理重點就是在舒緩這些不適感。

Stage1‧發冷期
     發冷期約維持幾分鐘~幾十分鐘之間,會出現身體發抖、手腳冰冷等症狀,一般來說發冷期越明顯,發燒的程度會越顯嚴重。建議爸比媽咪可提供小兒適當的保暖,或是蓋上厚被防寒(尤其是四肢都要覆蓋上),同時可補充溫熱的牛奶或湯品。

Stage2‧發熱期
     發熱期會維持幾十分鐘~數個小時,此時的症狀多半為心跳及呼吸變快、臉色出現發熱紅、皮膚持續溫熱,同時間伴隨食慾不振、身體痠痛、疲倦嗜睡等病症。建議爸比媽咪隨時都要測量小兒的體溫狀況,當耳溫或肛溫在38.3℃以內,可先檢查並確認穿著是否為寬鬆、吸汗且透氣材質,隨時補充水分或小兒專用電解質水後,持續觀察幼兒的活動力。
  
     再者,若體溫下降後的1~2個小時再度上升,但溫度未達第一次發燒溫度,則可繼續補充水分;若幼兒體溫超過38℃持續4小時,並不停哭鬧、呼吸困難等就應立即送醫診治。


物理降溫3輔助法
●溫水擦拭法:發燒在37℃左右的小兒,爸比媽咪可利用濕毛巾來擦拭幼兒的身體,同樣達到皮膚血管擴張並散熱的目的。
●溫水泡浴法:泡浴以水溫介於38℃~40℃為最佳,有助發燒幼兒皮膚的血管擴張,以達到散熱目的。
●降低室溫法:室內溫度盡量維持在23℃~26℃之間,可使用電風扇繞吹空氣或將發燒幼兒移至調節為正常室溫的冷氣房,切忌風口不要對著發燒小兒。
 
Stage3‧退熱期
     退熱期的小兒會開始有流汗、血管擴張的情形,爸比媽咪這時要勤勞的協助幼兒替換乾淨的衣物並隨時擦拭汗液。此外,因為退熱會大量排汗會損失大量水分,小兒就要多補充水分或專用電解質水。
  
     值得提醒的是,盧英仁醫師建議不要使用坊間盛傳用冷水或酒精來擦拭寶寶身體,以達到降溫的方式;因為此種方式容易使得血管收縮過快反而阻礙身體散熱,或造成體溫過低,並非為正確的降溫處理。
 
小兒發燒的特殊情況~看這裡!
     盧英仁醫師解釋,除了幼兒體溫超過39℃且無法降溫外,持續38℃以上且超過4小時的幼兒,同時還伴隨哭鬧不停、呼吸困難、抽搐等病況時,就需要立即送醫檢查。
  
     此外,還有以下兩種情況,也是建議爸比媽咪要立即將發燒小兒送醫做專業的診治:
 
A.2個月以下的發燒幼兒
     年紀小的嬰幼兒發育未完全,即使僅僅是輕微的發燒,都有可能引發嚴重疾病,建議還是要給專業醫師診治觀察。

B.出現異常的發燒症狀
     一般來說,發燒過後就不太會再復發,倘若小兒已經燒退但過一天以上又再次發燒,或持續燒兩天以上都無法退燒,那也需要盡快帶幼兒就醫確認真正病因。


   資料來源:2014年4月媽咪寶貝雜誌   記者:陳韻如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