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肝癌兒童 媽媽B肝帶原

中研院院士、兒童肝炎權威張美惠醫師表示,我國兒少B肝盛行率已降到一%,但仍比歐美和日本高。兒童肝癌好發於六歲左右,常因家長沒有定期追蹤,平常亦無症狀,導致確診時腫瘤已太大或轉移,無法積極治療。

最高風險寶寶 一歲起需篩檢、追蹤

過去研究發現,九十四%肝癌兒童的母親是B肝帶原陽性,本身也是台大醫學院小兒科教授的張美惠提醒,所有孕婦都應於第一產程做肝炎篩檢,所有新生兒都應從出生當天開始,按時打完B肝疫苗。

針對母親B肝表面抗原及e抗原都呈陽性的「最高風險寶寶」,務必於一歲時篩檢,確認預防注射是否成功。如果失敗,每半年至一年定期追蹤,才有助早期診斷治療。

國衛院與台大公衛教授詹長權調查發現六輕附近學校學童體內的氯乙烯單體(VCM)代謝物硫代二乙酸顯著偏高,VCM是第一級致癌物,長期接觸會增加肝癌風險。中研院副院長、公衛專家陳建仁表示,此研究很重要,後續應針對這些學童早期病變或腫瘤標記、呼吸道或過敏疾病,進行長期追蹤,以確認致病因果關係。

至於生殖細胞瘤,陳建仁表示,可能干擾荷爾蒙分泌代謝的因素很多,包括母親生育年齡、胎兒期的荷爾蒙暴露、出生後環境物質的暴露等,值得繼續深入探討。

衛福部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吳建遠表示,將依據這份首次出爐的流行病學資料,包括醫院照顧兒童癌症病患現狀,盡量找出兒童癌症診治的相關問題,積極提升兒童癌症照護品質。另外目前醫學中心的設立門檻之一就是通過癌症診療品質認證,但尚無針對兒童的癌症診療品質認證,將積極推動,盼最快明年就能提升治療品質。

北榮醫師洪君儀完成的台灣第一份兒少族群癌症發生率研究,將一萬兩千三百多筆資料,依國際兒童癌症分類,分別計算年齡標準化發生率(Age-Standardized Rate,ASR),單位為百萬分之一。ASR是一種統計方式,以世界人口做年齡校正後,已去除人口組成不同的影響,是公認可做國際間比較的統計標準。

© 2021 健康醫療網
Back to top
copy sharing button